

文&图/时兆娟
人常说姑嫂关系是世上最难处的关系之一。所以世上很多“面和心不和”的姑嫂关系。
我有两个弟媳,她俩性格很是不同。大弟媳大气,沉稳,善良,孝顺。小弟媳漂亮,活泼,热情,可爱。可两个弟媳和三个姑姐不仅没发生过矛盾,相互间都贴心贴肺地心疼着,超过很多亲生姊妹。
很多人都羡慕我家这和谐的家庭关系。今天我先说说大弟媳。
大弟媳叫青,嫁到我们家二十三年了。青是家中五个闺女中的老三,从小体质较弱,是父母姊妹最疼爱的那个。她嫁来时小腰不到二尺,溜肩长腿,身材不超百斤。现在的她,腰围长了半尺,体重增加了几十斤,也是个厚敦敦的小媳妇了。
每当回想起她初嫁来时那娇小青涩的样子,我都觉得是我家太多的家务活、地里活把她熬老、累糙了,心里是满满的歉疚。心疼她还来不及,哪里会舍得和她吵嘴生气。
何况弟媳的为人处世,就连亲戚邻居都交口称赞,真的是几近完美,根本也没有吵嘴生气的机会啊!
弟媳嫁来的二零零零年,是我家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候。就在前一年,我的母亲在罹患心脏病、花费数万巨款、受尽人间苦痛后撒手人寰。
母亲是个特别勤劳、智慧、能干的人,我们所有人的力量合起来,似乎都扛不起家庭因她而歪斜下来的那个角,家里的气氛压抑而痛苦。小弟还在上高中,八十五岁的爷爷体弱多病,家里还开着粉条厂。我只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帮助打理家务,来往账目。
弟媳的进门,一下子赶跑了这种压抑和沉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整个家庭似乎从漫长的冬眠中惊蛰逐渐醒来,重新有了欢声笑语。所以我一直觉得,大弟媳是我们家族的福星。
婚后,弟媳去社旗县陌陂镇挨着她大姐开了家小服装店。父亲则在方城西关开了一个预制场。爷爷只好由我近八十岁的本家姑姑带领两个孙子回娘家伺候照顾。二零零一年十一月,爷爷去世。弟媳正是孕晚期,按照风俗,不能参加爷爷葬礼。爷爷走后,老家彻底锁门。
翻过年头,过了元宵节,侄子在肚子里有了动静。弟弟骑自行车带着弟媳,从四十里外的陌陂赶回方城县城生产。方城多丘陵,一路上七八个大坡。每到上坡骑不动,弟媳都要先下来,蹒跚地走到坡顶再坐。
后来我听到弟弟的叙说,眼前马上出现弟媳笨重而艰难的身影,只觉心口发疼,眼泪打旋。
弟弟还说,最困难的时候,俩人口袋里就剩下了十块钱。我姥姥爱开玩笑,经常说:“你看俺外甥人多好,你可跟着享福”!
每每此时,弟媳总是开怀大笑:“是哩是哩,我跟着小凯享福了。”对自己经历过的艰难困苦闭口不谈,几十年来没有过半句抱怨,似乎她真的掉进了一个蜜糖罐般的婆家。
后来,弟媳他们回老家,把院子改造后开始养殖。后院里养着猪,还养着几笼鸡,为看家还养着大型牧羊犬,养着小柴狗。整个家里鸡鸣狗叫,热闹翻天。大弟、弟媳每天打饲料、喂牲口、出粪……
即便这样的忙碌,弟媳还在前边的小院里养了很多花儿。她在大门两侧种叶子宽大的美人蕉,旧水缸里养鱼种睡莲,大大小小的花盆里,一叶兰、绣球花儿、月季、多肉……一年四季香花不断,就连围墙上都爬着胖娃娃般的大丝瓜,房檐前吊着绿玉般的佛手瓜。
母亲生前亲手种下的一棵梨树,被弟媳精心地移栽到了门前。每到秋天,她都要爬上梯子,给我们去摘她自己种的柿子,摘那并不大的香梨。那是母亲留给儿女的念想,是母亲留在这世上有形的爱。我们捧着这梨,心头哽咽。
弟媳话语不多,朴实诚恳,但和我们心意相通。她对她并没有机会相处过的婆婆的孝心,通过这样质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她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尊重。
母亲去世后,家里多年的压抑和沉闷,就这样被弟媳奇异地化解了。小院再次门庭若市,人来人往。村上的奶奶、婶子、大姆们……都喜欢来找弟媳。聊天,说家务,借借取取。
村上的孩子,一群群挤在我家的沙发上、床上,看电视,做游戏,到了饭点就吃饭。老亲旧眷路过门前,总要往家拐一下。家里的餐桌上,常年摆着酒和肴。
大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成了村上的酒柱子。过年的时候,整个时姓家族的男宾,都会被请到我家里来喝酒。弟媳柴火锅、电磁炉、液化气全部开动,一个人默默地做,从厨房里一个一个往外端菜。她厨艺好,性格和善,肯吃亏,顾大局。
我们家的亲戚都很感慨,说她“寻个媳妇随婆脚”,完全传承了我妈的智慧、能干、善良和大度。就我个人来看,她俩还是有所不同的:我妈性子急,嘴巴厉害,有些技巧。而我弟媳,完全是通过自己厚道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和赞誉。
老家里姨家和舅家,左右相距三里地。姨家那些年比较困难,我弟媳什么都给想着。孩子们穿过的衣服,她洗干净装好给我表弟;有点什么好吃的,哪怕一点点,也要给我姨分过去一口。
她隔三差五都要去给我姥姥送些零食,比我们去的频率高得多。舅们有了活儿,她就催我弟把自家的活放下,开着车先去帮忙,
母亲和爷爷的忌日都在年末。每当我们心情灰暗地回到家,她早就备足了纸钱和祭品,和我姨说说笑笑在等我们。而且每到这天,弟媳必定提早一天就杀大公鸡、割猪肉,准备够十几口人的饭菜。那些灰暗,被我弟媳的理解和付出慢慢地冲淡、稀释了,变成了期待的、幸福的团聚。
我妹有一段时间正处于人生晦暗的时刻,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起早贪黑地抱着公交车的方向盘挣生活费。有一天,妹接到弟媳电话让她回家。她心惊胆战,对我和姐说:“是不是大弟不懂事,酒又喝多,惹弟媳生气了?”
结果是弟媳回娘家拿回两只土鸡,喊妹回去吃鸡子,吃完还让把剩的一个也带走。我们后来说到这个乌龙担忧,弟媳说:“想着鸡子少,不够分,就给环姐一个吧。”所以妹妹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从不孤单。
小弟媳在城里离得近,扛着大肚子还要每天包饺子、蒸面条,提着饭盒站在站点等妹妹。在全家人的共同帮助和爱护下,妹妹很快就走出了阴影,越来越好。我在下一篇里单独写小弟媳的好。
弟媳虽然自己辛苦创业,但从不吝惜钱财,为人慷慨大度。每年秋后,她从泥巴窝里抠出的花生,三个姑姐一个兄弟每人一袋;每到春节,买来的手工粉条一家一捆。
后来她们也进了城,孩子们一到周末就都聚在她家,哪怕打地铺挤都是美的。小侄儿宏淇一岁多开始,就常撇给他姆,尿炕、喂饭、走哪儿带哪儿,就像她自己的老生娃儿。问起跟谁一家,小淇淇就撇着嘴,不走。大弟媳逗他,让他写纸条表孝心留证据。
迄今为止,小淇淇给他姆打过的纸条包含了买金戒指、金镯子、买别墅、买豪车、买花衣服……如果每次打一个条,估计一个书包也装不下。但愿孩子们长大后,看到这些纸条“哈哈”大笑的同时,能够牢记弟媳这些真诚的付出。
我儿子长老高了,还跟妗妗睡身边。女儿现在每周还都要去吃妗妗做的饭。一周不见,下周第一时间就得去妗妗家补回来,她说妗妗家啥都比我家好吃。
小弟玩劣,有时惹姐们生气伤心。但他对嫂子恭恭敬敬,从不敢惹嫂子生气伤心。如果谁要惹他嫂子,估计他敢给人拼命。真是“老嫂比母。”嫂子对他、对他小家的好和付出,他不说,心里清楚着呢。
弟媳对身边人好,对老人更孝敬。她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家教非常好。其实多年来,大侄儿宏图和侄女宏烨都是弟媳一人带大,我们家都没有给予太大帮助。
我父亲虽然身为爷爷,一直忙于生意及其他,并没有像一般的爷爷那样全部付出给自己的孙子们。可我弟媳从不抱怨。
这几年父亲逐渐衰老甚至开始痴呆,弟媳不间断去看望、送钱送物,和弟弟一块儿带着老人上医院。父亲住院,我这个做女儿的几天不见人影。弟媳每天做了饭,掂着饭盒从东关送到西关医院。
父亲过生日,全家几十口人大聚会,她不让我们结账:“管饭就是孩儿(方城话男孩叫娃儿,女孩是妮儿)们的事儿。您们妮儿们愿给钱给钱,愿买衣服买衣服。”似乎她有点不识数,不知道那顿饭钱需要厚厚的一摞人民币。
摊上这样的弟媳,姑姐们谁又能不欣慰,不幸福,不愿意回报娘家更多、更好呢?
我曾开玩笑地问过父亲:“你这做爷爷的,帮媳妇带孙子、孙女了吗?”父亲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我又问:“就你这样,媳妇要骂,亏你吗?”父亲又老老实实地回答:“不亏!”说完他突然“哈哈”大笑:“就那俺媳妇不骂我,俺娶的媳妇好……”看他那自豪、得意的样子,我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
大侄子宏图今年二十一岁,也到了恋爱婚姻的年龄。我们老姊妹在一块儿说到未来媳妇的择偶标准:“咱家找媳妇,不说多漂亮,长相一般就可以,就是得贤惠、善良、厚道,来了不能欺负婆婆,我们几个先得过过眼。”弟媳笑笑地:“中,他姑们先把关。”
其实老姐姐们的心里,就是希望下一代的媳妇,能够像我弟媳那样,把好家风传承下去,一旺不止三代,让这个家的帆船,充满希望和未来,永远向着更好处航行。(2023.05.06)
*作者︱时兆娟:南阳市作文教学优秀教师,现任教方城七小。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id:qyyjtcq」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