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情似雾,俏净如水。
说的是何赛飞。
一双细长清水单凤眼,眼梢略略上挑,有旦角的轻俏和青衣的哀怨。

不愧是越剧名家。
气质超尘。
有洗尽烟火气的人世沧桑感,不亲狎,有故事,眸意流转,非常夺目,少有人企及。
哪怕在娱乐圈混迹,红尘里滚过几滚,欲海中过几遭,上岸时,依然风骨傲人,行事有明白处。
她好像有别于一般明星。
端持。
坚守。
出道40年,近半个世纪倏忽而过,春风明月依旧。
没有像一般艺人,面目全非,初心大改,只有丑闻、欲望、烂片、臭名缠身。
她不是。
她始终是她。
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某个电影节上,她一袭青色香云纱套裙,云髻轻挽,簪了一支银流苏,明眸善睐。

丝毫无倦意。
也无颓意。
仿佛从未老去。
2
这种不老,不仅指状态。
明丽仙容,冻龄驻颜,是不老。
始终如一,不变节,不弃道,更是不老。
后者比前者更难。
何赛飞很稀有地,成为后者的注脚。

年轻时,嫁一个人,直至今日,没有离婚,没有出轨,没有丑闻,没有桃色事件。

情与爱,欲与孽,在她的世界里,分分明明,清清楚楚。
不缠绕。
干净来往。
于是,铮铮铁骨,无人可以指摘半分。
娱乐圈诱惑多。
有男人说:“见到何赛飞,什么也不想,只想勾引她。”


她只要心念歪半分,脚走偏半步,就会受困于情欲。
拈花惹草的浮欢,巫山沉浮的虚情,有人贪恋执迷,有人丢名弃利。
能摆脱的,都不是常人。
何赛飞直至60岁,提起丈夫,依然欢喜,恩情盛大。
现在的戏文与影视里,都很少以这种感情,作为主要感情线。
不合时宜。
像假的。
她却将当年午后,在老师家的老式厅堂里,翻看老相册,对着一张照片的心动,一直漫延,漫延到了当下。
“我好像会成为他们家的媳妇。”
就像宿命。
3
对戏曲也是。
她是越剧名角。爱戏,忠于戏。
19岁,进入越剧团。

一唱就是一生。
后来,她已成角,以演员身份闻名,本可捞金亿万,刮尽名气的红利。
她却背转身,走上戏曲舞台。

因为,这是她的执。
人啊,还得有所执,有所痴。
若无执,无深情也。
若无痴,无真气也。
守一人,痴一术。用一生。这就是何赛飞。她用自己的坚守,告诉世人:我还在,戏还在。
后来转道影视,不是背叛。而是曲线救戏。
一来因团里接不到戏。
二来,她得有更大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已经边缘化的、远离市场的越剧。
她在60岁的当口,悲愤交加。
“我是因为团里面排不到戏,才去拍电影电视......20多年我没离开过戏剧,为戏曲奔走相告,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戏曲我都去......”

为了什么?
她说:也是“爱。”
因为对戏曲的爱,红了以后,随时回归。
这是她的立命之本。
是精神原乡。
是信念,是理想,所以无条件,无所求,一生相守。
这浊流滚滚的浮世,这只讲究多快好省的现实里,谁能像她一样笨拙又天真?!
笨拙地拒绝名利。
“愚蠢”地死磕已经“过时”的艺术。
太少了。
4
对人执。对戏执。对信念,也执。
年轻时,她饰演杨九红。她坚信自己,是那个命定之人。
导演一开始没定她。
开拍以后,仍在犹疑。

哪怕赴无锡拍戏,头一天,还是没敲实。

何赛飞悍烈无比,在某个饭局上,喝了酒,站上椅子,指着导演大声说:
“导演,你始终就没看中我是不是?”

然后喊出一句典型的何赛飞式句子。
“我是谁?我是何赛飞,只有我能演杨九红。”


这种勇,近乎莽。
说好听,是真性情。
说得不好听,是有失体面、不顾大局、情商不足。
她感到后怕。
发誓再也不饮酒。
但人的秉性,太难改了。年轻时如此,年长时,依然如此。
她会怒骂小鲜肉们一无是处且耍大牌。

会暗讽娱乐圈整容成风。

而这一次,她再度因言激荡。
引发轩然大波。
直扫多个行业。
5
前几天。
何赛飞冲冠一怒,直指沉疴。
在《中国梆子大会》上,她怒批隐疾,言语如刀,劈开被隐藏的真相。
底层艰难的真相是什么?
都知道答案。
但没有人敢说。
房间里的大象就在那里,但种种原因之下,太多人心照不宣地装睡。
或沉默。
或维护。
或麻木。
迷离惝恍,讳若如深。
直到她惊雷般的声音响起,人们才知道,在无形大手过际之处,多少人痛不欲生。
“你们抓了我也要讲。”
“钱呢?戏呢?”
她大声疾呼,不畏后果。
一股豁出性命的孤勇,一种明知凶险依然为底层艺术家直言的悍烈,击中了每个人。

你哭了吗?
看到相关视频时,我哭得近乎抽搐。
事情发生在23日晚。
一个叫张军波的戏曲演员,以出色的表现,赢得满堂彩。

评委评价说:“他身上有韵律,不累,给人感觉不是技巧堆积,是情里面带技巧;每一个转换技巧的时候,他先出情,先有情,再有形。”
但。
戏有多精彩。
现实就有多落魄。
他一个月工资只有1500元,在省团工作十多年,没有转正。只是个临时工。

家中有妻。
有子。
却一个在此,一个在彼。经常一个月团圆一次。
生活窘迫得发指。
万般无奈之下,他不得不跑滴滴、送外卖,付出十二分艰辛,千万分汗水,艰难谋生,负重前行。
以保住他的戏曲梦。

爱人几次提出离婚。
四面皆墙,穷途末路。
这就是中国底层的戏曲工作者。

满腹才华,但才华缺乏落地之处。
心怀梦想,但现实不适于梦想开花。
其实,国家对传统艺术,向来有扶持,有专项支持。
问题是——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最终只有最卑微的底层,来为种种不可提、不可谈、不可碰的人与事来买单。
白燕升动情地讲到张军波的困境时,几度哽咽。
他说:“我们需要有人,为这样优秀的演员保驾护航。”

可谁会?
谁能?
何赛飞挺身而出。
6
这一年,何赛飞60岁。
多少人在60岁,明哲保身,处处犬儒,凡事只求一团和气。
她没有。
骨气仍在,血气仍在。
她说:
“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振聋发聩。
掷地有声。
她开始哽咽,情绪沸腾。
“很多人说为中国戏曲建设,哪有这么多高尚的想法,他就是爱好,他喜欢,他从骨子里喜欢。
振兴戏曲真的不是喊的......
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说到此地,已是声泪俱下。

皇帝的新装被掀开。
行业内幕,被所有人看见。
7
这些年,我们都看见过、忍受过相似的走投无路。
我们一直在渴望这样的声音。
可太多喉咙喑哑。
直到如今,一个60多岁的、柔弱的女明星,用本该唱出稠词丽曲、奇戏瑰文的嗓子,在中文互联网上,道出一个硬梆梆的事实。
和从前无数次一样。
她这次的发言,也不太合时宜。
但人世间,总需要有一些不那么合时宜的人,一些不那么合时宜的话,将装睡的人叫醒。
她站起来了。
她发出声音。
但有没有人醒来,不知道。能确定的是,她一定捅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饭碗。
所以,保护好何赛飞!
人精泛滥的文艺界、精致利己的名利场、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娱乐圈,需要一个滚烫的活人。
需要一种直刺阴霾的锐气。
因为,文艺从来不只是娱乐。
它还是气节,是担当,是情怀。
它事关百姓,有关民生。
而一个艺人,也理应像何赛飞一样,外有风情,内有风骨。
请为何赛飞,转发出去,娱乐圈需要何赛飞,我们需要何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