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容易引人关注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麦子,一个是暴雨。
好在互联网有记忆。
去年这个时候,很多人正忙着批判发生在河南某地的小麦青贮行为,说农民浪费粮食,违法犯罪。还有大V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带着大家的情绪朝境外势力指使的道路狂奔。

迫于舆论的压力,政府不得不亲自出面禁止青贮行为,此事才算偃旗息鼓。
事实上这只是地方部分养殖企业青贮玉米饲料不够才被迫选择小麦,数量不仅少,区域也只是个别。
但令人倍感讽刺的是青贮行为没有了,但小麦却在暴雨中发霉生芽,即将腐烂在地里,心里顿感五味杂陈。
家庭承包责任制推行了几十年了,农民种什么卖什么还是没有足够的选择权。
有人还细心地算了一笔账,看看种一亩地麦子到底能赚多少钱。

打我记事以来,小麦的价格三十多年几乎没有涨过。但青贮小麦,去年的价格惊人,给到了近1500元一亩。如果你是种植小麦的农民,你选择青贮,还是去继续留小麦遭受可能遇见的暴雨?
很多人知道农民苦,农村穷,农业不好干,但这一切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不是因为土地产出的价格太低?
是不是总是粗暴干涉农民的生产生存,瞎指挥乱喊话?
所以,当我们在城里埋怨蔬菜粮食价格过高的时候,理应也知道谷贱伤农,知道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六亿人月均收入不到一千大部分也都在农村。
除此之外,还有几千万光棍也主要集中在农村。
我们如此关心河南的麦子,不是关心麦子本身,更多的是指向我们来的故乡:农村。
我们如此为暴雨中浸泡的麦子揪心,或许是因为那种刻在农耕文明的基因中的饥饿会让每一个人莫名地惆怅起来。
中原人民多灾荒,特别是河南这块土地上。
饥荒、灾荒的年头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的书写。
天灾之下,人祸又防不胜防。
很多时候,他们种下更多庄稼,仍然免不了挨饿的命运。
我少年时代也挨过饿,也是因为小麦遇到雨水发霉生芽,大量减产。
用发芽的小麦面粉做出的馒头,又黑又黏牙。严格来说,那不是馒头,而是塌陷在锅里的一坨熟面团。
初一时因为带发芽小麦去镇里学校食堂换取饭票,我还跟母亲闹情绪,嫌丢人。但没办法还是得去,每次带80斤,食堂还不乐意收,最后给你打个五折。
我们如果真的关心麦子,一定是关心种麦子的人,而不是歌颂麦子的人。
一定是关心农民的真正收入,而不是片面指责个别的青贮行为。

事实上,青贮饲料给养殖场恰恰是农业发达的一个表现。因为养殖业让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延长了。
每个发达国家,农业一定发达,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养殖业发达。青贮小麦提供给猪牛羊,再产出肉皮毛,等于农业产品完成了一次增值过程。
玉米可以青贮,小麦同样也可青贮,而农民有理由选择青贮,而不是任由麦子等着连天的暴雨。再退一步来讲,只要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贸易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再回到饥饿的路上。
事实证明还将继续证明,市场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而唯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才是真正为百姓服务的好政策。

现在打开手机把定位设在河南驻马店、周口、许昌等地,你可以看到很多农民的收割直播。实际上,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会干农活,机器取代了以前繁重的劳力,但他们依然会在麦收的时候回去,麦子收完很多人在地头就将麦子卖出。
然后拿着卖麦子的钱,再次踏上打工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