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中写到唐僧在荆棘岭被劲节十八公摄到木仙庵,在与四个长老讲论修持后,又一起吟起诗来。四个长老就唐僧的“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联成这样一首诗:“春不荣华冬不枯,云来雾往只如无。无风摇曳婆娑影,有客欣怜福寿图。图似西山坚节老,清如南国没心夫。夫因侧叶称梁栋,台为横柯作宪乌。”

这些所谓的长老都是妖精所变,所以诗的内容也无甚可取之处,但其形式却有特点,它两句一组,每组首尾相衔,顺势而下。用诗歌创作的术语来说,这用的是“蝉联取势”法。

蝉联,又称顶针,是指作品中用前一句或一联结尾的字眼作为后一句或一联起头的字眼,如此联缀承接,少则两三句,多则几十句,使得各句之间上递下接,首尾贯通。

这种艺术手法颇像儿童的“词语接龙”游戏。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考证出它是不是从这一游戏形式发展而来,但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里就有许多运用却是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试看如《大雅·文王》: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二章)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三章)

全诗共七章,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选录二三两章。它们不仅章与章之间是蝉联的,句与句之间也相互衔接。此外像“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召南·江有汜》);“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邶风·凯风》);“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等,也都是用蝉联的句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蝉联的手法,可以增强诗句的气势及诗意的紧凑,使作品的情味更深厚,音律更流畅,因而也为后世诗人所继承。如汉乐府《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民歌诉说一位“义公”受官吏敲诈勒索,被迫卖掉黄犊赎身的经过。在结构上,采用三句一节,各叙一事,每节前三字重复上句末三字,如“劫义公”“两走马”“心中恻”。

这首尾蝉联,不仅使得全诗互相勾连,节节相续,也同时增加了踵接直下的力量,让人感受到其中悲愤的语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如南朝梁武帝萧衍的《芳树》诗:

绿树始摇芳,芳生非一叶。一叶度春风,芳华自相接。

杂色乱参差,众花纷重叠。重叠不可思,思此谁能惬

除第四、五、六句外,余皆蝉联,由于句与句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全诗极富张力,读之音节婉谐,情味无穷。

再如沈约的《拟青青河畔草》诗:

漠漠床上尘,心中忆故人。故人不可忆,中夜长叹息。

叹息想容仪,不言长别离。别离稍已久,空床寄杯酒。

用蝉联的方法,既紧密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亦增添了音韵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把这种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的,是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其诗云: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全诗总共才八句,就用了六个蝉联句。诗人通过这些蝉联句式,形成了意义上的相承连环,一气滚下,使全诗显示出生动流走的气韵和活泼优美的旋律,既表现出诗人于朋友离别之际的缠绵的情意,也寄寓了诗人“白云处处长随君”的美好愿望。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人对“山中白云”的憧憬与羡慕之意。所以《唐宋诗醇》赞之为“吐语如转丸珠,又如白云舒卷,清风与归,画家逸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的《兵车行》也是一首蝉联取势的佳作。其诗云: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唐玄宗扩边黩武的讽刺,深刻地反映出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杜甫诗所以被称为“诗史”,于此便可见出。沈德潜曾评此诗云:“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唐诗别裁集》)正道出了此诗的特色。

诗人采用的蝉联方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使句子下接上递,一气连贯,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杜甫写诗很喜欢采用这一手法,如“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闻斛斯六官未归》);“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重来花绕楼”(《狂歌行赠四兄》);“握发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障子松林静杳冥,凭轩忽若无丹青”(《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等,都是顶针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蝉联取势的艺术手法,从唐到宋,从宋到元,从元至明清,一直被继承下来。像南宋杨万里的诗《舟中晚望》“河岸前头松树林,树林尽处见行人。行人又被山遮断,风飐酒家青布巾”;像元无名氏的散曲《小桃红·别忆》“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乃至《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等,都通过前后句的巧妙连接,给作品增添了明快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