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时代已经逝去,但是民国的精神却还留存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们对那个时代向往着,崇拜着,向往着那个大师、文豪云集的年代!但是人们更向往的还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曾经是怎样傲然鼎立的活在世界上的,他们带着读书人特有的骄矜与傲骨,不服输,不怕苦,不低头,不折腰,面对权贵能侃侃而谈,面对侵略者能口诛笔伐!带着特有的年代感!带着满满的文人的骄傲感!而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傲骨的知识分子!

他就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在抗战时代在清华教书的他也随着清华南迁,后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就在西南联大教授课程,但是在西南联大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不光认真教书,还不忘做研究,在西南联大,他写成了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贞元六书》,而这些著作对中国和国外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惊叹他学术成就之余,还要关注他其他的才华!在上文已经介绍过,他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他曾经当过清华大学文学院的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的院长,还有其他的大学他也做过院长,还都是文学院的院长,这是为什么呢?虽然在文科的研究上,很多学科最后都会归为哲学研究,但是哲学博士的冯友兰为何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担任当时最高学府的文学院院长之职呢?

因为冯友兰实在是写得一手好文章,曾经在民国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宣布,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使用政府规定的统一教材,当时很多高校都反对,西南联大也不例外,并且西南联大大学还决定要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去信,申诉这件事!但是这封如此重要的信由谁来执笔呢?是找著名的古文学大家刘文典先生?还是找新文化大家沈从文呢?都没有!找的是哲学家冯友兰,不仅如此,他完成十分出色,文章写的恣意昂扬,不失大学的气度,不失教授的气度,又言辞得体,理由充足!比如: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唯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今教部对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其而无见于畸。文字力量充沛有礼有节,实在是让人佩服!不仅如此有一次他因公给蒋介石取信,申诉应该开放政权实行立宪,蒋介石读了他的文章竟然动容落泪,当即表示愿意立宪!可见冯友兰的文章写的有多好!

冯友兰平常为人十分的和顺,但是有一次因为做客一次演讲,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类似于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当局怀疑股动人心心存异心,被国民政府带走了,关押、审讯,让当时学界震动,全国哗然!鲁迅先生都提出抗议:安分守己如冯友兰,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我们介绍冯友兰先生除了介绍他的成就,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的精神,而这些精神都存在与他的那两篇文章当中,代表着当时的人们对学术自由的向往,代表着真正的大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