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5+2”模式的课后服务,即每周5天放学后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困惑。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这样的课后服务会不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项额外的任务?教师是否会因此陷入996(每天早9点到晚9点工作,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

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挑战?

根据《指导意见》,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这些活动看似丰富多彩,但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需要有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除了掌握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外,教师还需要具备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才能和素养,以及科普、劳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这对于一些专业背景单一或缺乏相关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教师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课后服务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设计出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方案,并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活动过程。这对于一些习惯于按照固定模式或缺乏灵活性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后服务不仅延长了教师在校园内的工作时间,还增加了教师在校外开展活动或与家长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这对于一些本身就负担过重或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保障教师合理权益和职业发展?

面对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的各种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地责怪或强迫教师去适应和承担。我们应该从制度层面出发,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让他们能够在课后服务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特色,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首先,要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省级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课后服务经费支持力度,并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同时,在经费使用上要做到专款专用,并保障教师补贴及时发放到位。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质量监测标准,并将其纳入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性,并给予相应倾斜政策。此外,在评价结果上要与教师职称评审、晋升等挂钩,并给予优秀者表彰奖励。

最后,要加强课后服务专业培训和交流机制。《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人员培训。”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课后服务培训投入,并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同时,在培训方式上要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并结合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交流互动,并鼓励各地各校分享交流好经验好做法。

总之,“5+2”模式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之举,在为广大家长解决“接送难”“监管难”问题、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机会、为广大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给广大教师造成了额外压力与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