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玉成 编辑: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一个“ 36岁藤校毕业生确诊癌症 ”的故事打动全网。

主人公36岁,曾是藤校毕业的高材生,在风华正茂时不幸确诊癌症。

但她提出了一个让人讶异的说法: “确诊癌症最开始的那两个月竟然是开心,总算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 ”

她说出了自己曾经为美好未来做出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网络

她不断努力,想要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但这一切都是以牺牲当前幸福和健康为代价的。

她在不久前确诊癌症,第一反应竟然是开心。

因为终于有理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她还因此不顾父母的反对,搬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居住。

第二反应则是后悔,后悔为什么没有更早地做出改变,而现在愿望清单还很长,时间却已经不多了。

这篇贴文 引发无数人唏嘘和共鸣:

很多人都将希望寄托于“理想的生活”,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 。

所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 在当下好好爱自己呢?

来源:pexels

01

焦虑,

幸福粉碎机

说起当“别人家的孩子”,我的好朋友阿荷颇有心得。

从小,她就是被家长用来做榜样的对象。

外人看来,这是个成绩优秀、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应当顺风顺水,没有忧虑。

只有在和亲密的朋友聊天时,她才会透露内心真实的想法:“ 我 过非常 压抑。”

阿荷的压抑,源自于跟快乐有仇的母亲。

从小 无论她取得什么成绩 ,母亲的第一反应总是“泼冷水”:

“全班第一又怎样,放在全校你还是第一吗?”

“别高兴得这么早,大学四年很长,找不到好的工作照样白搭。”

“工作是有着落了,但你也别自满啊,要多点为领导分担工作,争取升职。”

久而久之,阿荷发现 自己变得跟母亲越发相像,有事没事总要“居安思危”一下,然后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这种毫无必要的担忧 , 是我们现实幸福感的粉碎机。

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有两种特质:

1、对不确定性的忍耐程度较低,对未来过分担忧

2、害怕失控感,特别追求一种“尽在掌握”的感觉

焦虑只存在与一个人对结果无法掌握,而结果又存在好坏多种可能时。

来源:pexels

学者埃克哈特•托利在著作《当下的力量》里提到:

“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 ”

偏偏,东亚传统文化特别讲求对未来的关注,虽然 李白有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未雨绸缪”才是主流。

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我们反而会因为过度的焦虑 连此时此刻的幸福感都丢掉了。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有个很特别的观点,他说: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换言之,我们能把握住的只有现在,如果连当下都不关注,未来也同样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患得患失地过日子,不如接纳那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渴望。

02

外在认同

是内卷的元凶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我不想活在当下,是我一想到家人或其他人,就不敢浪了,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对得住别人。”

其实这绝不是个例,和从国外回来的朋友 聊天 时,她 提到了 一个深刻感受:

“中国人就是比 外国人 更爱卷 , 哪怕 是在同一个学校,大家成绩都是A,中国孩子还是会在放学后死命补习。”

造成这一切的 原因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本就很强调利他精神。

比如“百行孝为先”,强调的是顺从父母,履行家庭责任,这就让很多人将父母的认同和自我价值划上了等号。

长大以后,我们又将这种心态投射到师长、上司、朋友、伴侣身上, 下意识 认为, 和别人的“情分”相比, 我们自己的感受反而 是不重要的, 必要时委屈自己也没所谓 。

来源:pexels

就这样,我们主动异化自己, 将自己投入无尽的内卷之中,竭尽所能当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牺牲自己以满足他人的期待。

韩裔美国社会学家韩炳哲,在他的《倦怠社会》中,将这种无意识自发的“卷”,称为自我剥削。

比被制度逼着加班更可怕的,是为了所谓“更美好的明天”,主动牺牲当下的生活。

父母生活的年代,信奉“一切皆有可能”。

坚信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减缓,年轻人很难完成“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使命。

在这种背景下,推磨式的埋头努力,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缓解焦虑的假忙碌。

忙不一定会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未来,但最起码会让我们感到心安,获得一些掌控感。

无尽的忙碌与徒劳中,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压迫,未来和当下都受到影响。

也许,我们真的应该转变一种心态了。

03

为自己

活在当下

到底该如何摆脱焦虑,过好当下的生活呢?这里有一些小建议:

1将自我价值和他人做切割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界限感是自我意识的关键, 想要好好爱自己,请先对 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看法进行解绑。

从一些小事开始,逐渐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切割 。

你可以列一个清单,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列出“别人不认同,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比如染特殊发色、学一个“没用”的技能,乃至跳槽等等。

每隔一段时间,你就可以尝试按顺序实现一件事,一开始可能会遇到阻力,但对你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的机会。

你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表态、说服他人,以及坚定自己的意志。慢慢地,你会变得更有主见,内心也必然会更充盈。

2关爱自己,从吃喝玩乐开始

吃喝玩乐非常重要,不过 不是指奢靡的物质享受,而是提醒大家,不要从身体层面委屈自己。

身体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但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身体感受。

很多人在 学生时代为了给父母省钱,心甘情愿啃半个月馒头 ;

还有人 工作后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长期熬夜免费加班。

牺牲也许会带来感动,但在这之前,我们的身体就先垮了。

来源:pexels

不要委屈自己的身体,当你已经感受到身体的不良反应时,必须停止不当的生活习惯

弗洛姆在《自私与自爱》中曾提出:

“爱自己不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其目的是其(爱的)对象的幸福、发展和自由。”

不光要吃好,也要注意食物的营养,是否能为自身带来长足的好处。

3)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

在决定活在当下时,可能很多人会感到迷茫;

因为过去 已经习惯了按照 别人的 标准而活 ,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探索自我。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这里能给你的建议就是:

请不遗余力地开拓自己的视野。

来源:pexels

所以如果你决心要改变,不妨 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开始;

如果你暂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妨拿一张纸,列出“你想做但没有机会做”的事情。

在每一件事情后面补充“我一直没有实现这件事的原因”。

有的可能是客观原因,比如经济不允许,有的则是主观原因,比如决心不够坚定、自己拖延较久等等。

第三步,给这些事情排个顺序,花费金钱和精力较少、主观原因占多的事情排在前面,反之排在后面。

最后,从今天或本周开始尝试做清单上的第一件事情,给自己安排一个尽可能详细的时间表。

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非常多元,你可以 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找到 志同道合的人,并 尝试更多的活动,探索真正的兴趣和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无论如何,生命只有一次,时长还无法确定,既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那就好好把握此时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吧。

如需心理咨询,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大表姐

▷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

好口碑,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人+

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你1v1深度访谈

▼过不去的坎,我们助您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