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人生经历都有着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产生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对于君子来说,难得的是既能保持对事情的独立思考,又能允许别人有不一样的观点和选择,这才是真正健康且长久关系的真谛。比如毛主席和刘少奇之间,就曾经有过比较大的分歧,所幸两人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仔细考虑,做到相互理解,才保证了事情的顺利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爱学习的刘少奇

刘少奇的成长之路是非常励志的,他原本只是出身于普通农村家庭的小孩,但他的父亲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这才让刘少奇进入私塾开始接受新式教育。随着知识面的逐渐扩大,刘少奇开始思考,为什么现在的老百姓生活如此困苦,究竟靠什么才能改变命运呢?终于,他找到了一条虽然坎坷但却充满希望的道路——参加革命

当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传来,广大学生群情激愤,对于这样丧权辱国的条款不能接受,刘少奇也参与到抗议游行的队伍中去。不仅如此,他还考入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准备继续抗争,但讲武堂并没有顺利开课,刘少奇无奈只能踏上了赴法留学的道路。在外读书期间,刘少奇十分用功,基本不会出去参加什么社交或者娱乐活动,而是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用心钻研知识,哪怕回国参加革命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1922年.刘少奇和毛主席第一次相遇了。最初两人的交往并不深入,只不过在后续的工作中,刘少奇慢慢发现毛主席一些见解的独到之处,才坚定地站在毛主席身边支持他,包括在遵义会议上坚决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指导地位。毛主席也被刘少奇长久的学习热情所打动,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刘少奇的赞扬:“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就这样,两人之间相互扶持着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直到胜利到来的那一天。

刘毛二人矛盾初现

按理来说,这样两个惺惺相惜的君子,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又怎么会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呢?其实问题就在于此,两个人对于工作的态度都十分认真,但人和人之间的想法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在工作方面出现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最早在1956年时,刘少奇在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了解读,但是毛主席却认为刘少奇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因而当场提出了质疑。

建国后的事情千头万绪,尤其是如何发展和建设我们的国家,党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958年,毛主席率先提出了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刘少奇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认为当时的建设总路线出现了偏差。到了60年代,农村急需摆脱自然灾害的影响,尽快恢复生产,刘少奇做了包产到户方案的汇报,却遭到了毛主席的否定。当然,这些矛盾本身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是良性的讨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刘毛二人之间的情谊。

可是到了1967年的时候,国内政治形势巨变,一些小人跳出来开始针对刘少奇,在毛主席面前搬弄是非,让毛主席和刘少奇之间的关系有了裂痕,更有甚者,两人还爆发了正面冲突,当场争执不休。对于这样的风云巨变,刘少奇主动请辞,想要远离斗争中心,避免无谓的损失,但毛主席却并没有同意。在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后,刘少奇回到家中,无奈地对妻子王光美说:“主席也控制不住了”足以见得当时情况的复杂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君子之间惺惺相惜

性格相似的人之间总是有着相似的能量场,无形之间会相互吸引。就拿刘少奇来说,他热爱学习,酷爱读书,哪怕在生病的时候都不曾放下书本,毛主席同样如此,所以他曾经多次赠书给刘少奇阅读。据王光美回忆,刘少奇得到了毛主席包括《机械的唯物主义》《机械人》和《淮南子》在内的多本赠书,这也许是两人之间保持思想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无论怎样,毛主席对于刘少奇本人并没有任何的不满态度,两人之间的分歧也仅仅是政见不同,所以即便运动爆发,毛主席还专门为刘少奇说话,肯定了他这些年对于党和人民的贡献。尤其是当事情发展逐渐脱离控制之后,出于对刘少奇的担心,毛主席并没有让刘少奇到基层锻炼,这也算得上是另一种保护了吧。

结语

最后,刘少奇在阴谋家的政治斗争中无辜牺牲了,他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也到此为止,可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惺惺相惜却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刘少奇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也永远不会被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