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7年前陕西省西安中学的学霸林嘉文在距离高考到来还有百日时留下的人生遗言,这一年,他18岁,而就在前不久,他收到了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的报考邀请,在他的遗言中,阐述了对两所学校招生老师的感谢。

2016年2月23日深夜,林嘉文给老师发完邮件后,他来到了学校的高楼的阳台,这里没有别人,很安静,林嘉文站在阳台停留了片刻,然后纵身一跃,从此,这个年轻的生命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在遗书中曾写到关于自己的对历史研究的迷茫,对人生的感慨与纠结,好似这些解不开的结,他不想再继续捋下去,而是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放下了。

没有人知道他在生前有着怎样的心里压力,因为这一切都因他的离去而被带走,也或许在他遗书中所写的一切,都只是想让人们看到的一面,而他不想说的话和不想阐述的事都因他的离开而被淹没。

林嘉文自出生就和历史有着不解的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8年5月,林嘉文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家庭成员的职业来说,他的母亲、外公外婆都是学校的老师,唯独父亲在法律院校做行政工作。

这个家庭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熏陶着林嘉文的心灵。林嘉文小时候,家庭聚餐时多数场合会背诵诗词,他表现优异,得到家人的表扬和鼓励。这种氛围让他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这也为他历史研究的道路做了铺垫。

同龄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在思考下去该去哪里玩,打什么样的游戏,而此时的林嘉文已经在思考回去该看哪本书籍的哪一章,读书似乎成了他寻找乐子的唯一方式。

和家人一起逛街,看到墙上的壁画,他总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他问的有些问题,甚至自己的父母也无从知晓。

虽然他的母亲、外公外婆都是老师,但是跟历史相关的研究并不是他们的专业领域。而恰恰是在小学时期,他的家人喜欢看《百家讲坛》等学术节目,正是在这种热潮引导下,林嘉文开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从事政法工作,最开始并没有将儿子的兴趣放在心上,但随着林嘉文对历史的热情日益高涨,父亲也逐渐产生了兴趣。他看到儿子勤奋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历史,便开始与儿子一起学习,互相交流所学心得。

父子两人的这些过程持续的时间并不短,父亲发现儿子学习历史的劲头越来越足,也开始对他表示支持,只要儿子想要什么类型的书籍,父亲也都毫不犹豫的买下,家人的疼爱和开明,让他在学习历史的路程中更是一帆风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林嘉文的成长过程中,历史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他父亲回忆有两年的时间,林嘉文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收拾好自己,坐下来看百家讲坛,直到七点二十。

这样的坚持对于一个大人来说都很难做到,但林嘉文却坚持了下来,这是他的毅力在促使他坚持吗?我想肯定不是,这样的坚持很大一部分还是来源于自己对历史情有独钟的爱好。

在这些节目中,他不仅对文言文的理解更为深刻,还积累了例如古代官职等方面的常识。这些知识的积累使他在学校的读书演讲比赛中出口成章、见识过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他还在读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少年执拗之气。他开始质疑历史中的主流观点,辩证性地看待和分析历史。

林嘉文的历史热情不仅仅局限于通俗的历史读物,他开始涉猎更加学术性的著作初一的时候,他就能向同学介绍辽、夏、金的历史。而受到对西夏历史的研究兴趣的驱动,他甚至开始自学西夏文。这在别人看来是尤为艰难的事情,但在他这里显得轻松自如。

由于林嘉文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所以在初中阶段他的历史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就连他提出的一些问题,代课老师都疑惑难解,有时候,历史课下,林嘉文总会在讲台上跟老师讨论,同学们远远看见讲台上围了一大堆的学生,那一定是林嘉文的“主场”。

随笔出版

初中毕业之后,林嘉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陕西省西安中学,刚进入高中的那一年,林嘉文的历史热情仍然如火如荼。他利用课余时间撰写的随笔《文景之治》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睐。

不过在出版之前,他提出了几个特别的要求:隐瞒姓名、不要炒作、不参与学校和出版方的宣传,这也充分表明了他的谦虚和对学术的专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少成名,对于林嘉文来说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明白在网络上的一些风气对于少年成名是十分不利的伤仲永就是很好的例子,再者就是人们非常熟知的庞秀玉,从小父亲便用她的才华吸金,年少时被世人知晓,可到头来的结局确实极为悲惨的。

所以,他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幸运冲昏头脑。相反,他深知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是一篇随笔,虽然内容上是属于自己创作,但相比较具有扎实学术功底的著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说是带有遗憾的作品,但他的内心还是有小小的惊喜,因为从这里,他找到了一定的自信和勇气。在其他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天才。

他的这些成就和勤奋是离不开的,高中的课程复杂而繁多,他几乎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在不耽误课程进度的课余时间,他的手里总不会忘记拿着一本历史读物。

对于一个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如此的成就,理应会感到高兴和小小的骄傲,但林嘉文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越是这样就越应该谨慎和谦卑,只有学习到更多知识才能撑起这样的头衔。

基于他对《文景之治》的研究,后被改名为《当道家统治中国》,与此同时,他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将来历史届的才子。

此后林嘉文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然而,随着他的著作逐渐问世,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了他的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从事学问和研究,他知道像前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他开始积极了解学术界的会议、嘉宾和议题,在与前辈学者交流中,很多现实性的问题让他陷入了沉思,前辈告诉了他很多关于历史最为真实的一面。

想要研究历史,就要接受这个专业领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作为一个还未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一门心思的想要研究历史领域,那么必定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这种考验是极为严峻的。

高中作品《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就在高二选择分科的时候,林嘉文也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文科,随着学习越来越紧张,在这繁忙的学业之中,就在2015年,正读高三的林嘉文新作品《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问世。

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对林嘉文的作品表示怀疑态度,不过,更多的人表示很支持,在他看来,其实这一切有争论是正常的,毕竟他不能将作品写到每个人都满意。

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林嘉文这次明显淡定了很多,因为这部作品是他写过最为谨慎的作品,他不再像之前那样为了作品问世而心急,这一次他查阅了更多值得考究的资料,很多的观点也都是经过多次论证,对于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更是认真严肃。

作品出版后,他没有跟之前一样隐姓埋名,而是依靠这样的台阶继续跟着学术领域的佼佼者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其实他越发看不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林嘉文的情绪出现反常

而渐渐地,林嘉文的心理开始出现了变化,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他患上了抑郁症。

他原本以为只要实事求是,用纯洁的心灵去钻研就可以走的更远,但他意识到自己忽略了现实,在一次次的探讨中,他似乎看到了学术研究领域的暗淡无光,太多的虚假研究让他难辨真伪,甚至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历史研究道路应该怎么走下去。

他曾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这些话好像也在暗示他已经看到了自己对于历史领域研究的无奈,因为前面的道路他已经看到了真实的一面,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些他都能够想象得到。

在自己作品问世后,学校无不为出版煞费苦心,甚至比自己还要着急,而在林嘉文看来,这些对他过于温暖的问候,让他看到了学校真实的一面。自己作品的问世,就连自己的父母也开始变得贪婪。

他原本以为学校的这块净土之中不会有过多的“小心思”,但实际上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跟他的意愿背道而驰,在遗书中他阐述了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公待遇,也阐述了学校充满了浓烈的政治气息。

他在遗书中写到西中教学楼老师和学生拥有共同走廊时,所被看到的视角却截然不同,老师办公室面对走廊用了贴纸或是柜子作为遮挡,而反观学生教室的窗户一览无余。在学校中充满了等级氛围,他更是毫不避讳的说到了学校老师不自重,他也看清了学校各行的作风问题。

高三学习的压力以及舆论的铺天盖地,让他时刻都都在警惕,也许是因为被关注的过于频繁,让他的生活变得有些不自在。

他曾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本该在平静学习的环境中复习备考,但他却被人们高度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被人放大来看,这让他的精神开始越发崩溃。

此时家中的父母意识到了他精神的反常,一开始也并没有在意,林嘉文曾多次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他曾跟自己的父母谈心,但父母对他的言行则表示并无大碍。

在学校里,老师也开始关心他,但这些关心让他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自己形同异类,但他的这些心理变化没有人知道,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知道。

林嘉文的治病之路

2016年1月26日,林嘉文这天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动态:“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不难看出,他对今后的人生充满了否定,不知道是在为了什么而努力。

看到这条动态的家人也是被吓的不轻,家人在跟林嘉文沟通后,决定带着他去看医生,林嘉文也表示答应,医生说他患有抑郁症,对于这种病情,在这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从没有出现过,也不知道这种病最终是否真的像医生说的那样会自杀。

过后的几天,家人看着林嘉文彻夜难眠,甚至给林嘉文买安眠药,强制他保持好的睡眠,毕竟快要高考了。

而在学校的这边,注意到了林嘉文的异常,也是积极为林嘉文寻求心理医生的指导,不论是家人还是学校,都在积极引导这个年轻的生命向着阳光的一面。

后来父母终于意识到林嘉文病情的严重性,曾多次带着他求助心理医生,林嘉文表面上很是配合,但实际上,心理医生问他的某些问题,他并没有坦白过,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剩下两次心理咨询,建议我父母分别去找郑皓鹏谈一次。我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尤其是郑皓鹏,否则就是在侮辱我。我连我对刘雅雯的爱恋都没对郑皓鹏坦白过,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郑皓鹏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

从他的遗言中不难看出,他的生命中还曾出现过刘雅雯这个人,他是林嘉文的历史老师,别的同学一般会在学校叫林嘉文“林老师”,而林嘉文则称历史老师为姐姐从他的遗言中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刘雅雯老师的爱恋,但他在心理医生郑皓鹏面前没有提起过。

也或许是因为他认为郑皓鹏根本就治愈不好他的病情,他也称自己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

他在遗书中还说到在去世后,请给予他基本的尊重,不要拿着他借题发挥,他想要走的体面一些,就连自己去世后的模样是怎样,他都已经为自己的遗体外貌做好了铺垫,他还曾说,可能自己去世后外贸一定会变样,希望众人不要嘲笑。

在遗书中,面对父母时,他没有表现出过多对他们的感恩,而是用了“希望”的词汇,他希望父亲能够知足珍惜母亲不要让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希望母亲能够多赚钱这样即使父亲不再了,也能有个“靠山”。

这些种种,不难看出林嘉文在生前的心理复杂程度,心理出现变化后,他对一切事物产生了负面看法,也或许是看透了这些事,也或许是因为无形的压力给予了他太多的悲观情绪

对于林嘉文的这一生,有人给出极高的评价:“他可谓是同龄人中的第一”,当然,对于这个评价,是基于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成就,而反观众人对他的生活评价,却不尽如人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在大好年华匆匆离开,我想原因一定是多样的,这些不难从他的遗书中看出,如此才华横溢的少年就在自己即将大展宏图之际,却走进了他自己密闭的房间门被反锁着,窗户被封着,就连仅有的门缝,也被自己交织不堪的心情堵上了,最终迷失在了黑暗之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人生的至暗时刻,或深或浅,但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中的那盏明灯就永不会灭,一定会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