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开展援外医疗是中国援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践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4月23日,中国援赞比亚第24批医疗队正式启程,赴非洲赞比亚展开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外工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权红军就是队员之一。援外日记记录了他和队友们丰富、生动的援外生活。

我叫权红军,是中国援赞比亚第24批医疗队的队员、恩多拉医疗点的点长。

自接到援赞比亚任务以来,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了无数关于非洲的想象,原始、贫困、野性?同时又是一片充满着神奇的大陆。

我憧憬着能见到这里的草原,这里的野生动物群,还有自云雾中飞流直下的维多利亚大瀑布,同时希望能够像白求恩大夫帮助中国人民一样,在非洲大陆为当地的兄弟姐妹们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祛除病痛、维持健康。一想到可以帮助这里的朋友战胜病魔、恢复健康便会产生无尽的力量。

当接到通知出行的时候,我的心情万分激动。

2023年4月22日由郑州飞到广州,再经广州飞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再由亚的斯亚贝巴飞到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一万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在斗转星移中终于到达目的地,总共历经近三十个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了我们未来一年将要工作和生活的这片土地。

初到赞比亚,虽然经历时差的困扰,但也挡不住我们第24批医疗队员一颗颗火热的心,第23批老队员及当地华人华侨的迎接让我们在异国他乡倍感亲切。

每天,清晨的微风中夹杂点点泥土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抬眼望去,满目的绿色树木铺满大地,粉色的紫荆花娇艳地躲在清晨阳光中的树荫里贪婪地自我陶醉,鹅黄色的朱槿争先恐后地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过往的行人,还有那红花楹、凤尾竹、紫藤花一个个、一簇簇争相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魅力……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着非洲大陆的勃勃生机。

在首都卢萨卡的交接井然有序。然而,到铜带省恩多拉医疗点的交接历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医疗点援外工作的不易。

我们早晨五点披星戴月驾车前往恩多拉,一路上没有国内那种专门的高速公路,只有一条充满了深深车辙和飞扬尘土的“省”道。其间,移民局因为上一批老师签证的问题又将我们在“省”道上倒回了一百多公里,最终在当地华人华侨的帮助下,我们在延误三四个小时后才重新启程,这次经历也让我们对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本预计6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在11个小时之后才平安到达恩多拉驻地。

也许生活本身就是跌宕起伏的,当驻地大门打开的那一刻,满院没膝的荒草,地上腐烂的牛油果,阴暗的石棉瓦盖的简易房,掉落的天花板,还有满屋堆满的杂物,与其说是医疗点驻地,不如说更像是废弃了几年的烂尾楼。在来赞比亚之前,其实已经知道恩多拉的条件很差,只是这种环境已经超出了心里的预期。

不过,作为援外医疗队的一员,抱怨环境困难并不是我们的作风。应对复杂环境,适应艰苦生活,顺利开展工作,是我们未来一年将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为权红军

资产的清点自然必不可少,物品、物资一一仔细查对,确保“固定资产”万无一失,核实检查水、电、气等一系列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保证未来的生活能有最基本的保障,在初步的交接完成后已是人困马乏。

感谢第23批老队员在我们初来乍到的时候给我们详细介绍经验,又用了1天的时间陪我们再次来到恩多拉医疗点进行资产交接。

遥想45年前,我们的援外前辈们刚刚来到这里,披荆斩棘,开荒拓野,吃菜自己要种地,吃肉自己要养猪,条件何其艰难!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各种条件比不上国内,但比之前要强了很多。

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直是我们的优良品质。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双手劳动下,未来一定会比以前过得更好,一定会让我们的援非生活安全舒适。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可当我实地经历了之后,我才发现这并不仅仅是十六个字那么简单,这是由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员用生命和热血所铸成。

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工作,发扬白求恩式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为促进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的杰出贡献,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当地人民的友谊。

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继承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前辈们能做好,我们也一定能做好,一定能够让和平的花朵在非洲大地上灿烂地绽放!

来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