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一个横跨两个伟大朝代的文人群,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苏轼和曾巩八位,他们八位散文都写得很好。“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唐、宋两朝,前后加起来半个多世纪,一共才出了八大家,却有三位出自一门。这三位,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第一个是父亲,后面两个是儿子。眉山苏家恐怕也是中国古代文坛实力最强的文人之家了。不过后世也有人对“三苏”有不同看法,其中有人就认为苏洵是凑数的。其实不然,苏洵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他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他的《六国论》堪称政论名篇,时人评价他有王佐之才,可为帝王之师。而且他家教很严,教子有方,悉心教导两个儿子读书。苏轼在晚年被贬海南儋州,还梦见小时读书被父亲抽查背诵,作诗《夜梦》,可见其管教之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祐初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47岁的苏洵带着19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第一次出川,进京赶考,结果苏轼和苏辙一鸣惊人,同时榜上有名,一时轰动京师。期间,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父子三人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苏洵被称为老苏,苏轼被称为大苏,苏辙被称为小苏。“三苏”的称号由此而来。三年后,苏轼兄弟服母丧期满。苏洵再次带着苏轼和苏辙及其他家小,从家乡眉州出发,沿岷江,经嘉州、渝州、忠州、夔州,出三峡转陆路进京。一路上父子三人心情舒畅,遍览古迹,触景生情,互相唱和,共一百七十余篇诗赋,由苏轼作《序》,由苏辙作《引》,合编为《南行集》。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江上同舟诗满箧”,这也许是父子三人在一起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有一次,他们父子三人同题分别创作了一首《初发嘉州》。其中,苏洵创作的《初发嘉州》原文如下:

家托舟航千里速,

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

忽失峨眉枕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的大意是:拖家带口,全家搬迁,乘船顺水而下,一日千里。心中期盼着此次进京能有所作为,十年后可以衣锦还乡。乌牛山下江水湍急,就像射出去的箭,疾驰如飞。睡卧顷刻之间,高入云端的峨眉山就在眼前消失了。

苏洵这首《初发嘉州》是一首即景抒情七言绝句。整首诗描绘了苏洵携家带口,举家出川,舟行至嘉州时两岸及江中景色,表达了他对未来充满美好期许的愉悦心情。全诗毫不雕饰,自然流畅,语言浅白,通俗易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明快俊朗,颇有气势,比喻夸张,灵动大气,突出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景物变换之迅速写舟行之快,暗含了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欢欣愉悦的心情。

学习苏洵这首诗,就不得不提苏轼和苏辙的同题诗。苏轼的《初发嘉州》原文如下:“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之一,与其后来的经典放在一起,自然是没法比的。就算与苏洵的同题诗相比,也是缺少了一些简约和灵动。苏辙同样写的是一首五言古诗,洋洋洒洒写了170个字,也是写的一路美景,现节选如下:“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与苏洵的同题诗相比,差距就更大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姜还是老的辣!苏洵能名列唐宋八大家绝非浪得虚名,而是确有真才实学,只不过苏轼和苏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名头太大,完全盖过了苏洵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