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在地里发霉,上百台收割机,却下不了高速,河南瞬间冲上热搜。

当地回应称,小麦淋雨减产,和收割机无关,河南已经紧急下拨资金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同时,“上百台收割机因超宽超高无法下高速”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但79岁老农手捧发芽小麦流泪,画面还是让人心痛不已。

粮食安全重于泰山,河南是中原粮仓,这道底线必须守住。而这次热搜,再次让大家看到了河南到底有多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开始,“山河四省”频繁引发讨论,河南,也成了最悲情的省份之一。这里孕育了华夏文明,却在近代经济浪潮中,被甩在了后面。

河南GDP全国第五,人均GDP却接近倒数;有近一亿人口,多达1600万河南人,却流失到了外地。在网上提到河南,就是偷井盖的标签。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连一个985高校都没有。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河南?为什么每一年,要给河南5000亿转移支付?答案就是四个字:中原粮仓。

目前,全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其中河南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十分之一的粮食。2022年河南粮食产量,达到1358亿斤,仅次于黑龙江。

河南还是六个粮食调出省之一,世世代代耕作的河南农民,养活了自己,吃不完的口粮,还要供养全国。

全国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五分之三的汤圆,你在厨房能找到的吃的,很多都和河南相关。

河南跟不上沿海,经济发展比不上江浙沪那么高光,却也从来没有躺平,而是牢牢拽着“粮袋子”。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曾几何时,鱼米之乡江南负责供养全国,“南粮北调”绵延千百年。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粮食重心也在北移。现在13个粮食产区,北方省份7个,粮食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南粮北调变成了北粮南运。

改革开放这些年,东南沿海突飞猛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农民变市民,粮食安全的使命,就落到了河南头上,落到了东北头上。

河南有全国最高的农业产值,但农业大省的标签,却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这不合理,也不应该。全国经济一直都是血脉相连,各省有各省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海地区用转移支付供养河南,供养东北三省。我们也要看到,每一年的夏秋季节,一条北粮南运的大通道,从东北出发,途径河北河南。将近亿吨的粮食,送到长三角,送到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可以对河南人无感,但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浪潮下,终究还是他们,承担了所有。逃出去的河南人,去沿海地区参与城市建设;留下来的河南人,本本分分地经营着中原粮仓。

不是经济的领头雁,但在国家战略版图上,却不可或缺,这就是河南,这就是河南人。当一些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已经逼近红线时,更应该意识到河南的重要,意识到它的牺牲。

如果麦子烂了,农民哭了,又该如何守护粮食安全?还好,收割机的问题已经解决,面对严重的“烂场雨”天气,河南启动了夏粮抢收。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卫小麦,就是保卫农民的生计,就是保卫粮食安全。

河南农民手里端着的,是13亿人的饭碗,他们需要风调雨顺,也要地利人和,需要收割机能随时下地。不让小麦受损,不让农民牺牲,希望河南挺住,也希望这一次,大家能重新认识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