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由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乘组预计 将于7小时后与神舟十五乘组会面。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三人组成,由先后执行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而朱杨柱和桂海潮则是首次飞行。中国正以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壮大航天员队伍,为自己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
加拿大航天局前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社交媒体平台转发了一篇报道,同时写道:“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到2030年,中国人的足迹一定能够踏上月球。这不是个问题。’”
神舟十六发射成功后,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上述推文下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工程计划,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更加超前。”

此次神舟十六乘组的航天员桂海潮看起来文质彬彬,戴着一副眼镜,可能颠覆了大家对以往航天员视力要求的认识。

不过,作为中国空间站迎来的首位科学家,绝大多数人都对桂海潮比较陌生,对其履历,对其如何在2000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知之甚少。
桂海潮是85后,于1986年11月出生于云南西部边陲的保山市施甸县,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动力学、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共计5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主持国家科研项目十余项。此外,还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已毕业者3名。
2005年至2014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业,并获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7年,远赴加拿大多伦多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返回祖国,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20年9月,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航天员的选拔标准是十分严格的,可谓是万里挑一。当国家要选拔入驻空间站的科学家时,提出申请的桂海潮面临的强有力的“科学家竞争者”就有2500多名。
若想成为航天载荷专家,需要的可不仅仅是知识含量,还必须拥有超强的个人身体素质。看起来文绉绉的桂海潮老师,能行吗?

考航空相关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中都有飞行模拟训练,而和航天相关的训练,更不是普通人能承受住的,他们要接受辐射、失重、低氧更环境的考验,一开始训练可能是天旋地转,之后就成为了家常便饭。
作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平时不但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参与研究项目,还得加强体能训练,在密闭环境下经受72小时不睡觉的测试,接受辐射、失重、低氧环境等各种考验,样样都不能落下。
这种航天员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只是日常开胃小菜。在高速旋转的载人离心机中,普通人最大只能承受三至四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需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身重量压在自己身上。在这种呼吸困难、脸部肌肉严重变形、眼泪不自觉外流,甚至出现脑部缺血的情况下,还必须按规定完成各项技术动作。


此外,还要经过航天员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中性浮力水槽训练、出舱活动训练、救生训练等等。





如果一旦着陆出现意外,没有降落在计划地点,那就得荒野求生、等待救援了。因此,航天员还必须接受负重越野几十公里的荒野求生训练。

如是种种,经过了这样的严格训练和层层选拔,桂海潮才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和我国入驻天宫的首位航天载荷科学家。
中国的“星辰大海”计划,远比一般人意识的要更加超前,更加宏伟,其意义在未来历史上也会更加深远。
“神舟团队”、“嫦娥团队”、“天问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全部都在30-40岁之间,正值韶华,意气风发,未来不可限量。但与中国远大的航天目标相比,光有这些人才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需要更多的储备力量,去手摘星辰,去揽月逐日,去谱写新时代的宇宙壮歌。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