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探究历史算是一个重要的人生乐趣: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在百家言、万卷书里搜索相对合理的解释,经过比对和思考,于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努力用图片和文字还原历史的相貌(未必就是真相),本质上无异于电玩手游、扑克麻将。当然这类“游戏”的结果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因而少不得要有情感杂糅其间,比如对本可以很好保存却惨遭毁弃的情况,字里行间便难免会有遗憾和伤感。今天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前不久去江北时,关于劳动广场周边是否还有老建筑遗存,曾询问一些当地人,答案是没有。虽未亲见,幸好我知道江机职工医院是一处老建筑,便独自去那里寻访,希望能有所收获。

这所医院位于新山街上,院落坐西北,朝东南。远远望去,前楼广场上停放了很多车辆,于是误以为这医院还在正常接诊。然而走近后才发现,这所医院已然歇业——如若不是这些车辆撑着人气,小广场上很可能早就蓬蒿蔽人、燕雀穿堂了。

举目观瞧,呈“工”字型的临街诊疗楼,虽被简单改造过,但其还是带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从略带欧式的建筑造型,以及稍显狭长的门窗形状等细节判断,该建筑至少应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也有人对我说起这座建筑可能是日伪后期兴建的现代风格建筑,可惜未能查阅到可靠资料,尚无法确认此建筑是否为日伪时期人造石油会社的遗存。

另外,在院落西南侧的一座红砖平房上,我也发现了一些旧时代的痕迹。解放前,吉林市的平房一般都采用硬山山墙,富贵之家还会用悬鱼、惹草、山花等构件美化山墙。而大多数普通房屋则一砖到顶,仅用天棚出风洞作为装饰。这些平房多修有土字型山墙,其最高处平整,笼边线条略呈“几”字型(解放后兴建的平房,笼边线条一般呈“人”字型)。至今在河南街福源馆后身,还能见到有这样形制山墙的青砖平房。

离近观看,虽然已被涂料遮蔽,但医院原址中的这处平房是红砖砌成的。据山湾人家小区居民讲述,当地日伪时期的平房是红砖砌成的,其情况与铁安里周边的情形一致。所以,尽管没见过马面房所使用的红砖,我却见过铁路住宅区的日本红砖。依稀记得日伪时期的红砖,尺寸要略小于解放后生产的红砖。而江机医院原址平房所使用的红砖,更像是解放后的产物。因此猜测这座平房极有可能是解放后,参考老式图纸建造的房屋。

探看之际,发现在这座红砖平房的正门,还挂有CT科和血液透析科的铜牌,医院名称标注为新世纪医院。其实在院落里所有涉及院名的字样,都是吉林市新世纪医院,只有在残留在院墙上的纪念碑,还有若干对过往的追述,算是若隐若现地保留着新世纪医院与原来职工医院的些许关联。

在上世纪,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吉林市许多大中型国企承担了与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相关的社会职能,职工医院就是企业办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

江机医院始建于1949年7月,在吉林市算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军工企业的职工医院。2004年更名为吉林市新世纪医院。医院更名后的宣传资料记载,当时医院占地面积235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开放床位157张,下设三个门诊部,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介入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等近二十个临床科室,以及CT、彩超、脑彩超、检验、影像、内窥镜等十余个医技科室。其中该院东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一度为吉林市唯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硬件优良的医院,却在今天呈现出衰落的景象。晴空之下,我仔细地观察着眼前楼宇、平房的建筑细节,可心情却总被这衰落景象惹得难以平静。作为局外人,我并不清楚医院消失的原委,不宜妄加评判。

只是在探究老建筑之余,联想其他具有“企业办社会”属性的单位兴衰,不免心生感慨:在激烈竞争中,新和老都是变量而不是常量,为了更好地生存下来,发展起来,似乎软件条件常常要比硬件条件更为重要——一旦忽视了软件建设,再精良的硬件也抵御不了“肌体的衰老”。遗憾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软件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