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有一条是,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日商在中国各口岸设厂后,就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几乎不存在的监管,肆无忌惮地盘剥工人,榨取工人的血汗。
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日商纷至沓来。到了1925年,日本在上海一地就设有23家纱厂,占全上海纱厂的三分之二。日本厂主对工人非常苛刻,工人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而工资仅折合每日一角五分、且还要扣百分之五储蓄厂中。扣下的钱,要等工作满十年后方才归还,如半途辞工、即予以没收。
1925年2月2日清晨,日商“内外棉八厂”粗纱间发生日本工头严重踢伤女童工并开除工人事件,激起工人罢工。中共党员李立三、邓中夏组织了罢工委员会,联合各厂工人,组织同盟罢工。
大罢工于9日爆发。大夏大学、文治大学等校学生积极支援纱厂工人罢工,组织宣传队,呼吁各界人民援助。2月10日,14名工人和学生被捕。工潮由此引发了学潮,迅速波及全市。全国学生总会、全国学联、上海学联和全市许多大中学校纷纷成立“东洋纱厂罢工后援会”举行募捐,从经济上支援罢工工人。
到2月19日,罢工人数增至二十二个厂的四万余人,终于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不得无故开除工人等四项协议。在这些工人运动中,来自江苏阜宁(今属滨海)的顾正红,作为工人纠察队和罢工鼓动队的一员,表现非常积极。
- 顾正红,出生于1905年。1921年家乡遇水灾,他随母亲流落到上海。1921年进入上海日商“内外棉九厂”做工。因反抗厂主、工头的虐待、剥削,被开除。后来,他到日商“内外棉七厂”做工。
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经济上的榨取、肉体上的摧残、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折磨,在顾正红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24年,他到中共地下组织办的工人夜校学习。当时,中共为加强对沪西工人运动的领导,组织了“沪西工友俱乐部”。

顾正红在俱乐部和工人夜校中受到邓中夏、恽代英、刘华等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俱乐部中的积极分子。后来,他多次参加工人自发斗争,成为工人运动积极分子,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对付不断高涨的工人斗争,日本资本家动用了种种手段。1925年5月15日清晨,工人上班时,“内外棉七厂”的日商借口原料不足、宣布停工。工人与厂主交涉,厂主答应停工期间付给工人一半的工资,工人这才散去。
下午5时,夜班工人前来上班时,同样被拒于门外。顾正红便代表工人与厂主交涉,也要求发一半工钱。日本工头不仅拒绝了顾正红的要求,还用铁棍、木棒袭击工人。
面对携带枪支的日本大班(厂长)及其打手,顾正红毫无惧色、据理力争,并带领工友冲进工厂,要求复工、发工资。大班川村发现是顾正红带头斗争,就对他开枪。子弹击中顾的左腿,鲜血直流。顾正红毫不畏惧、也未退缩,号召工友们继续抗争。
结果,他又被击中两枪,头部还被人用刀猛砍。工友们见状满腔怒火,蜂拥而上、同工厂的打手们展开搏斗。最后,肇事凶手元木、川村在武装巡捕的保护下狼狈逃窜。顾正红则被工友们送医院抢救。
1925年5月16日,年仅20岁的顾正红,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这就是“五卅运动”前夜的“顾正红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还有7名工人被打成重伤,数十人受轻伤。
顾正红牺牲后,沪西日本纱厂2万多工人,宣布罢工,呼吁社会各界支持和援助。上海的学生首先响应,纷纷走上街头宣传、募捐,工商业界也随之进行声援。
1925年5月24日,内外棉纱厂工会在闸北潭子湾举行万人参加的“公祭顾正红烈士”大会。上海大学4名学生在参加大会途中被捕。1925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开展反帝游行示威。

共产党员汪寿华,在这一时期是上海反帝爱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汪寿华,原名何纪元,字元尘,1901年出生于逝江诸暨。1920年,汪寿华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赴苏学习,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汪寿华奉命回国,任上海总工会宣传部主任。
5月30日,被捕学生将被公审。中共了解到消息后,组织学生、工人和市民2000多人,组织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队,到市内各个繁华地带发表演讲,散发传单,揭露、控诉日本工厂枪杀工人的暴行。
工部局(租界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不属于中国政府管理)派出大量巡捕驱赶、逮捕学生,并驱散听演讲的群众。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一下子被抓进去数十人。
学生和市民听之后十分愤怒,大量聚集在老闸捕房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到下午3时,闸捕房前汇集了一万多人,与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巡捕对峙。双方僵持时,英国巡捕爱弗逊突然向群众开枪,印度籍巡捕也随之开枪,造成当场血肉横飞。中国群众死13人,重伤20多人,轻伤者不可胜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惨案发生后,公共租界里荷枪实弹的英国巡捕全部出动。停在吴淞口外英国军舰上的海军陆战队全部武装登陆,宣布公共租界全区戒严。在当时,除了中共,还有个叫马超俊的国民党员在积极组织力量、抗议暴行。
马超俊,字星樵,广东台山人。曾参加过镇南关起事,黄花岗起事,以及武昌起义,是孙中山手下最擅长工运的大将。五卅惨案发生时,他正在上海秘密活动,联络大学生与工人,创立孙文主义学会。“顾正红事件”发生后,他立即挺身而出、和当时上海的国民党人商定,联络绅商学工各界,一起在5月30日举行民众大会。
为保证大会顺利召开,他们希望找到一位“最有群众力量之人”加入。后来,大家一致认为杜月笙是最佳人选,相信他要是振臂一呼、便可聚集民心。

杜月笙,江苏川沙人(今上海浦东),1888年生,原名杜月生;后由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他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一员。杜月笙接到邀请后,爽快地答应了。他对身边人说“我要办正经事体了”,然后取消应酬,调兵遣将、向手下分配任务。
其实,当时的杜月笙不仅和国民党有联系,和中共也一直保持联系。汪寿华当时就和杜月笙关系不错。汪寿华也是青帮中人,在当时也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青帮中,属于“通”字辈,比杜月笙的“悟”字辈还要高出一辈。
那时,杜月笙曾多次表示“愿保护工会”,欢迎汪“尽管到法界设立工会与机关”;并说,如有人被捕,“他可想法释出”。五卅惨案当晚,杜月笙接到马超俊等国民党人的通知,当晚8点在法租界环龙路44号举行紧急会议,商讨援救被捕人士。
当时,和杜月笙在一起的另一个上海青帮头目张啸林劝杜月笙:我们在租界里做生意,就必须要拉拢巡捕房的人和外国人;为了避免得罪外国人,你就不要去开会了,你可以暗中支持或者派个代表去。但杜月笙的态度很坚决:“我们住租界,但是我们是中国人!”
其时,在上海活动的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还有一个是李立三。李立三,1899年生人,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代表。在抗议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斗争中,任上海反帝大示威总指挥。
五卅惨案发生前的5月2日,李立三根据组织决定,召集了24个团体代表开会,组成了上海总工会筹备会。五卅惨案后,上海总工会立即正式成立。李立三担任会长,领导30余万工人总罢工、5万余学生罢课、绝大部分商人罢市。
在接下来的6月1日、2日、3日,连续又发生外国势力野蛮杀害中国人的事件,使得这次风潮进一步扩大,局势更加紧张。

6月7日,上海各界成立“工商学联合会”,全面领导上海的罢工、罢市、罢课。随后,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数十个城市1700多万群众的响应。全国各地纷纷罢工、罢市、罢课,声援上海。
在民众压力下,北京政府多次向外国驻华使团提出强烈抗议,并于6月16日派人与他们进行谈判。但谈判最终无果而终。直到8月12日,经上海交涉员与上海日本领事谈判,日本纱厂与工人订立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赔偿工人损失费1万元,补助罢工损失费10万元,日人入厂不准携带武器,不得无故开除工人,降低工资等。
在这场运动中,杜月笙表现积极。在募捐接济罢工工人生活时,他带头捐出大笔款项,获得舆论赞扬、个人声望扶摇直上。
晚清以来,华人帮会中做出大事情的人物,首推孙中山。孙中山在从事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时,曾一度被视为全球洪门总会长、总舵主、总龙头大哥。除此之外,华人帮会当中、就影响力而言,就要数青帮的杜月笙了。1940年,杜月笙组织了人民行动委员会,成为实际上的中国帮会之总龙头。
共产党人在五卅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也为共产党赢得了很多支持。上海的党组织得到飞速发展,党员从1924年的不足千人,迅速发展壮大到5万人。
后注:蒋介石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时,杜月笙致使手下将汪寿华活埋于枫林桥。建国后,杜月笙没有留下来、而是去了香港,据说就是因为汪寿华之事,让他深感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