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附近的桑枣中学遭到强震波冲击,老师高喊:“趴桌子底下!”并迅速打开教室前后门,强震一过,全体师生全速冲出教室。校长叶志平看到2200人无一人伤亡,竟哭了。
地震过后,桑枣中学仍屹立在废墟中,全校2200多名师生竟毫发无损,真是奇迹。
然而这个奇迹不是运气,也不是老天眷顾,而要归功于校长叶志平。
桑枣中学的教学楼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没有招标,盖好后成了危楼。叶志平当了校长把加固危楼成了首要任务。他说:“一个好校长要把安全摆在首位,对学校来说,一个娃娃是千分之一,可对父母来说就是百分之百!”

他开始自学建筑知识,每天上下来回巡视教学楼的边边角角,把问题一笔一笔记下来。
1997年开始,他采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找正规施工队连续几年对危楼进行改造加固。
首先,他重建了质量差的厕所。接着,他用标准水泥换掉楼板缝隙里的水泥袋,增强了楼板的承受力。第三次,他把22根承重柱子,从直径37厘米加粗到50厘米。
可这些都需要钱,叶志平一趟一趟跑教育局,今天申请3万,明天申请5万,前后花了40万把危楼加固好,而造这个教学楼才不过20万。

有一年暑假,资金还未审批下来,叶志平就带着全校教职工自己施工。
可叶志平不满足于修修补补,他认为要让全体师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地实施安全疏散,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叶志平又开始研究学习应急疏散方法和预案,自己对疏散演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了详细规定。
他规划好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每班按行排好,一半从前门撤离,一半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都有规定。
他还详细到下面两层的学生跑快些以免堵塞通道;上面两层的学生稍微慢些,避免拥挤,跑在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

可是,叶志平的疏散演习遭到了家长们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人到教育局连续三次投诉叶志平:说:“搞这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是’不务正业’”。
有的学生也认为是多此一举,不少学生把疏散演习当娱乐。
可叶志平坚持安全第一,反复和师生们及家长们讲道理。他顶住一切压力,坚持搞疏散学习和安全教育,每学期定期进行,从不间断。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冲击着离震中不远的安县桑枣中学,地震波一来,老师高喊:“趴到桌子底下!”学生们齐刷刷趴下,老师们迅速打开教室前后门,等强震波一过,学生们全速而有序地冲出教室。
老师们在楼梯口有序地指挥学生撤离,并一遍遍喊道:“这是疏散演习,大家别怕!”学生们听到这句话,像往常那样快速而有序地跑到操场,按固定位置站好。

用时96秒,完成2200人生命大迁移!
当叶志平匆匆从外面赶回学校,看到齐刷刷站着的2200名师生,他呜呜地哭了,说:“学生没事,老师也没事”。这么多年来,他的坚持苍天可见!
震后一片废墟,而桑枣中学的8栋教学楼却矗立未倒。
叶志平出名了,他被大家称为“最牛校长”,可他谦逊地说:“我不’牛’,但我想做’牛’,做鲁迅笔下的’孺子牛’”。
一时间,有民办学校挖他,开年薪15万,还有的给房给车,年底分红,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叶志平果断拒绝了。

他立即全力以赴投入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他已经吃够了之前危楼的苦,这次他除了严格招标外,还给建筑工人送酒送肉。
工人们和他打趣:“都是我们求人,从没见别人求我们的,你是有啥事?”叶志平确实有求于他们,希望他们把每块砖码得牢固些,这样学校更安全。
在叶志平的眼里心里都是学校、师生和工作,唯独忽略了自己和家庭。妻子病倒了,他才反应过来,自责地说:“真是心昏了头,你病得这么重我都没注意到。”
2011年6月3日,叶志平难得早回家,妻子见他神情疲惫,劝他休息,他却说:“一家人难得吃上团圆饭,今天我来给你们露一手,尝尝我的手艺。”

喝汤时,汤顺着他的嘴角往下流,他想抬手去擦,手却不听使唤。妻子急忆扶他到沙发上,他说:“可能太累了,睡一会儿就好。”
万万没想到,这一睡,叶志平再也没醒来,他因突发脑溢血而走了,才57岁。
全体师生学生都来为这位“不务正业”的“最牛校长”送行,他的“不务正业”换来了2200多条生命。
这位“不务正业”的校长,不做面子工程,只做里子工程;不做形象工程,只做基础工程,没有惊天动地,却于平常细微中震撼人心。
“不务正业”的“最牛校长”,叶志平校长,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