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字:裴志强

问 道 东 岭(上)

作者:柴文

东岭是河南省新安县仓头镇下辖的一个山村。整体地形两岭夹一沟,北岭土厚坡缓,土层下富含砂矸,每遇长时间降雨,容易滑坡,爆发山洪,致使北岭沟壑纵横。南岭陡峭,土薄岩厚,常有小峰突兀而起,参差相连,百姓通称为“疙瘩”。因此,东岭人极简的描述方式是“七沟八岭九疙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岭及古道卫星图

两岭之间,常年飞瀑流泉,聚水成河,涓涓西去,汇流畛河。河谷东西长约七八里,沟口开阔约里许,东渐逼仄至数十米。河谷的开阔处,先民们逐水而居,自西向东一字排开,有大河口的河窑,东岭村的梁兴庙、白坡等自然村。小浪底蓄水后,畛河川被黄河回水淹没,桑田沧海,河窑后退至北侧山岭,梁兴庙和白坡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和自来水的入户,逐渐搬迁至北岭,两个自然村在风霜雪雨中寂寥,乃至颓废。具有典型豫西民居的窑洞、歇山顶瓦屋和现代的平房,或人去屋空,残垣断壁,或杂草荆莽,狐兔其中。只留下几眼古泉,汩汩潺潺,日夜西流,似乎从不留恋过往,尽力追逐未来。

小溪的北侧,有一条古道,穿村而过,过白坡村后,在牛王庙废墟处,折向东北,爬上陡坡,进入豁然开朗的邙山之巅,于山穷水复、精疲力尽时柳暗花明,东望养士炊烟袅袅,远眺横水寨墙巍峨。

东岭百姓云里修仙,泥里生活,老天给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享受过繁华时的门庭若市,也守望过曲终人散后的河山凄凉。

杜牧有诗说:“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无限东风尽惆怅,只留下说不尽道不完,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

1、阳壶古城,道连晋洛

阳壶古道又称春秋古道,因春秋时期途经黄河边的咽喉险关——阳壶古城而得名。阳壶城本为晋国边邑,地处黄河北岸的垣曲古城,东周时期已经存在。3000多年来一直是古代三晋通往中原的重要道路(晋洛通道)。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在都城洛阳驾崩,7年之后转运至南村,葬于阳壶古道西侧的凤凰山上,由此改名桓王山。《左传》襄公元年记载:“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瓠丘亦名壶丘,即阳壶。说明此道早在春秋时已为东周君主出巡属地或晋侯东下王畿及郑地的捷径。《资治通鉴》载,公元前401年,秦国讨伐魏国,攻至阳壶;《魏书》载,正光年末(520年),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碟腾并自立为王,聚党作逆,众之万人。诏庆孙为募人别将,招率乡豪,得战士数千人以讨之。…….深入200里至阳壶城。朝廷以此地被山带河,衿要之所,肃宗末,遂立邵郡;《资治通鉴》载,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丁卯,帝使大都督源子恭守阳胡。(胡三省注释)阳胡,即阳壶城,在卲郡白水县……魏主(孝武帝)欲入关,故先使(源)子恭守阳壶,以防(高)欢邀截。由此看来此道在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曾不断整修,最大规模修治在北宋977年,《宋史·吕蒙正传》记载,北宋名相吕蒙正初入仕时作过将作监丞,“参领”营造板筑事务,其中曾监修此道,故此道又称 “吕蒙正道”。到隋唐时,阳壶古城因黄河改道被淹没而迁建至南岸的渑池南村,依然肩负着控扼阳壶古道与黄河漕运的重任,小浪底水库蓄水后遗址被淹没。

渑池县志记载,该道由山西太原,经榆次、侯马过横岭关入垣曲境内,经梨树(今上官店一带)、皋落、王茅、亳城至垣曲老城,经垣曲东滩渡河到达黄河南岸阳壶古城。而后从阳壶城东的峡谷入山南行,经关底折向东南、经东关、金灯河、由山窝进入新安、经石井、下石井过河翻越丹墀坡,过下坂峪、刘存沟(龙渠),大章、到达仓头。在仓头形成后沟、陈湾、曾家沟、河窑、东岭等支线,向东南汇合于孟津横水,然后一路下坡向洛阳,牛省力气人省劲,哼着小曲进北门。

阳壶古道,河南省境内全长约90公里,宽2-4米,部分路段就地取材,用山石、鹅卵石铺路,土层较厚的,采用土路。其中在渑池县段现存有20公里左右,道路皆为黄河卵石铺砌,随着时光剥蚀,路面光滑如镜,色彩斑斓,蜿蜒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学者胡德经称:“该工程非常浩繁,实属罕见,连两京大驰道也无此标准。”这是我国目前现存年代较早、修筑标准较高、保存里程较长的古道之一。

古道石井山窝段
古道石井山窝段

阳壶古道现有两段保存较为完整:南村乡东关村段到金灯河村桥沟段约5公里、金灯河东段至石井塞沟口段约4公里。古道在渑池境内约20公里,新安县境内约50公里,孟津境内约20公里。新安县是古道占比最大,支路最多的县域。有些支路的经济和文化意义重大,譬如经畛河川,沿老北冶连接甘泉的陶瓷煤炭专线,既是古道网络的组成部分,也是“新安瓷都”产品漕陆双运的见证。

古道新安段大部分被小浪底水库淹没。河窑、东岭、养士段,既是古道新安段的最后节点,也是古道主干通道,现存有门楼、车马店、碑刻、桥梁、庙宇等大量遗迹。古道的渑池段,已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对沿途店铺,骡马店、石刻等遗迹进行了登记和拓印,并整理提交资料参加“万里茶道”的申遗工作,遗憾的是占比最大、支路众多的新安段,除了沿途百姓口口相传、《新安县交通志》略载其事外已经鲜有人知了。

北宋至清代是阳壶古道最鼎盛的时期,铁器、药材、食油、皮货、潞盐、通过阳壶古道运往中原各地。茶叶、丝绸、陶瓷、硫磺、石磨等则从中原运往西北乃至俄罗斯。

2、车道为畛 四通八达

《周礼·地官·遂人》说:“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段文字说明,周代的道路,划分为径、畛、涂、道、路五类。其中径宽5尺(约合今1.16米)为步道,可通牛马不能行车;畛宽约7尺(约合今1.6米),可容大车(牛车)经过;涂宽8尺(约合今1.85米),可通二马牵引的马车;道约宽16尺(约合今3.7米),可容二轨(两辆双马牵引的马车,或一辆四马牵引的马车);路约宽24尺(约合今5.54米),可容三轨……古代先民将新安县县北这条小河,命名为畛河,就是取河谷为牛车之道的意思。可见畛河河谷的商道历史悠久,且兼备重要的军事价值。

阳壶古道由大章进入畛河河谷后,沿畛河河谷折向南行,开阔的畛河河谷为古道提供了平整的道路基础和丰富的水源。在这里,与来自狂口方向的行商负贩会合,南下至仓头后,大致沿三路分流:

1、经仓头、中沟、后沟,云坡至孟津无梁店,此道为狭窄小路,路程较短,坡度陡峭,可走挑夫。

2、仓头、陈湾(民国时期地图标注为常湾)、曾家沟、云坡头、无梁店、元庄、官庄、横水、洛阳,该路坡度陡峭,山石路面居多,牛车道。

3、仓头、陈湾、大河口、河窑、梁兴庙、白坡、核桃树坪、养士、横水、洛阳,该路坡度平缓,白土路面,牛车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壶古道示意图

如果沿畛河河谷继续南行,在官水磨与刘黄岭、骆岭、柿树岭、滩子沟、北冶、梁庄、曲墙一线车马道相交与官水磨。继续向南,则与甘泉、磨窝、李村、小村、寺村车马路连接。整个畛河川,路网密布,是古代至近现代,新安北部山区交通物流的重要干道。
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对比,阳壶古道主道逐渐转移至大河口、河窑、梁兴庙、白坡、养士一线。这条线路,河谷地带长,泉水丰沛,只有黄土丘陵,没有石山坑洼,坡度相对比较平缓,且在梁兴庙处,有另一条古道可供选择,即向东南经长身岭、王家閁、曲墙、孙都、姚凹至洛阳路线。

这些道路的走向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虽然文字记载不多,但在民国28年(1939年)《新安县舆地图》和民国37年(1948年)的《狂澜镇》地图上,依然标示清晰,完全可以作为文献参考。

附件一:民国37年狂澜镇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附件二:民国28年新安县舆地图

3、众神荟聚 庙宇密集

大河口的河窑,本来是车马店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但由于小浪底搬迁,村庄后撤,已经了无痕迹。靠东的东岭村,得以保全更多的古道遗迹。

梁兴庙,是紧邻河窑的一个自然村,村子以庙为名,可见庙在先而村在后,或者建成于同时。梁兴庙村最初居民以梁姓人家为主,据说他们都是梁兴的后人。历史上的名人梁兴,有两个,一位是东汉末年抗曹名将,转战于甘肃陕西一带,后被夏侯渊所灭,不知所终,不可能与这个梁兴庙有关。另一位是北宋末年的民间抗金英雄梁兴,晋城周村人(?—1148年),大宋红巾军抗金名将,与赵云、李进等人组建农民抗金武装“忠义社”,长期转战于泽州、平阳、晋阳、怀州一带,率领数千民兵与金军游击作战,曾斩杀耶律马五和万夫长耿光禄。梁兴等人多次率领部伍,冲过黄河,企图投奔宋朝,因遭伪齐军的拦阻,不得不中途折回。绍兴六年(1136)冬,梁兴率领数百名骁勇善战的骑兵,渡过黄河,取道襄阳府,抵达鄂州投奔岳飞。

梁兴投奔岳飞后,约在绍兴六年(1136年)底或七年初(1137年),为实施岳飞当时的北伐计划,又重返太行山。但不久北伐流产,梁兴率部孤军奋战于敌后。绍兴八年,在受到金将徐文围攻后,撤回鄂州。

绍兴十年(1140年),梁兴再次奉命,和董荣率两支人马渡黄河北上,以实施岳飞“连结河朔”的战略。董荣、牛显、张峪和梁兴、赵云、李进率两支游击军渡过黄河以后,先破金兵于绛州垣曲县,又捷于沁水县,收复济源、翼城县;会合乔握坚克复赵州,一度造成了“两河震动”的局面。绍兴十一年(1141年),梁兴率军渡河河东,意图牵制金军兵力,联结岳飞收复中原,后失败。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梁小哥忧愤逝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兴在20多年抗金的战斗中,经常活跃在垣曲、济源、翼城一带,并多次由此渡河在金宋之间行军作战。阳壶古道经洛阳,伊川、南阳联结襄鄂,除了是一条重要的商旅通道外,也是一条重要的军事要道,1947年太岳军区的陈谢兵团渡过黄河挺进中原时,也是沿着这条路隐蔽前往横水。梁兴多次渡河北上南下,很可能经过此地,而留下后人在此繁衍生息,梁兴为国捐躯后,梁姓后人在此立祠建庙,世代祭祀是完全可能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梁兴是山西人,能够结义聚社带领数千人,纵横于抗金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其个人魅力肯定卓尔不群,在山西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并被亲切地称为“梁小哥”。阳壶古道的行商贩卒,主体是晋商,在古道旁边的梁兴庙,很容易与晋商产生感情共鸣。焚香祭拜、祈求平安,正当其时,恰到好处。

后来的梁兴庙,在一次大雨后,被滑坡掩埋。梁姓人家的后人,也不知所踪。“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现在的梁兴庙村,已无一户梁姓人家。2022年,为修建公路,人们用挖掘机开挖路基时,在梁兴庙古道门楼北侧的田埂断层上,距离地面大约三米的地方,发现了梁兴庙的遗址,房屋东墙和屋面清晰可见,东边地面下约五十公分处,有大量的砖石瓦砾,可见当时的梁兴庙是东高西低,依地势而建的一组建筑。梁兴庙所在的地块,是高合坤老先生的责任田,老人说他在耕种的过程中,时常发现碎砖烂瓦,残椽断木,陶碗瓷炉等等。

梁兴庙遗址位置
梁兴庙遗址
梁兴庙遗址
梁兴庙遗址

梁兴庙南侧,即是古道的门洞。古人在重要的通道上,多建立这样的门洞,门洞为石墙砖券,宽近三米高约五米。古代木匠造车,严格遵守“床不离七,车不离八”的建造法则,取意床上有妻,车行发家的美好寓意。双辕铁轮牛车宽三尺三寸八、长六尺二寸八,自宋至明清尺寸变化不大,近三米宽的门洞,即便把货物溢出车体部分计算在内,正好容纳两车并行。门洞内地面铺鹅卵石,两侧条石错缝砌筑,石条上原来的錾纹,已经磨平,留下密集的剐蹭痕迹。地面淤积严重,开挖一块,被车轮磨光的石头清晰可见。门洞上方原有阁楼,内供观音,称为观音堂或观音阁,每一个进出门洞的人,“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时刻告诫自己“仁中取利,义中求财”。(在养士村的古道上,也有类似的建筑,不过是规模更大,条石门券,上边观音阁屋顶,已经坍塌一半,阁内有一方嘉庆23年重修地藏观音碑记,字迹清晰如新。)

门洞东南侧,有一高台三米见方,高约两米(防洪),上设小庙,已坍塌为废墟。七十多岁的当地人高合坤先生说,只记得母亲曾带他到庙里烧香,但其时年幼,已经记不清里边供奉的是何方神圣。估计应当是牛王庙或者是关帝庙。千里行车,牛轭其辕,一车货物,重达千斤,关乎身家性命,设庙祭祀牛王,也理所当然。关帝就更不用说了,祖籍山西不说,更是忠义化身,守护公平交易诚信经营的武财神,古代商道,沿途遍布此类庙宇。

古道梁兴庙门楼
无名小庙

笔者在一户名为三阳居的门口,发现一块残碑,经仔细辨认,碑首篆书大清二字,首行为“重修平安寺正殿碑记”,询问向导和附近村民,无一人知道平安寺。残碑应为附近物件,当地人推测平安寺在古道南侧的小山“柏树疙瘩”附近,传说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新安县志》(乾隆版)寺观卷,上边只列举了寺观12座,后有一句话:“新邑盛时寺观在在皆有,兵火煨烬,存着寥寥”云云……笔者在考察古道养士段时,在古道门楼附近,也发现了地藏王菩萨庙、牛王庙、龙王庙、敬爱寺等庙宇,这也是古道上特有的文化现象——众神荟聚,庙宇密集,便于行人于歇担息肩、喂马饮牛的间歇,随时祈祷。虽然商人逐利而行,但千里行商,风霜雪雨,旅途劳顿,对人的意志力是巨大的考验。寻求神祇庇佑,追求平安顺遂,是他们前行的重要精神支撑和心理安慰。

养士村古道上的门楼以及观音阁
考察向导高合坤、宋荣老先生

未完待续

请看问道东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