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如何才能每天读到这样的故事呢?

回答:请动动手指点击上方“关注”小编!

自古以来,皇权时代,伴君如伴虎。

特别是满清统治时期,即使位极人臣,也只是清廷皇室的奴才。

1750年,乾隆皇帝就派出200多人的查抄队伍,浩浩荡荡赶赴安徽桐城张廷玉的家里,对这个已经退休的78岁汉官之首强行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抄家声势浩大,不仅带走了张府中所有账册和书籍、信件,还从出府搜查中36万两白银。

因此,张家族人无不终日惶恐不安,焦虑不已,抄家之后无时无刻不忧心张府获罪,乃至满门抄斩。

但是,身为事主的张廷玉老爷子却面色如常,坦然自得。果然不久之后,乾隆皇帝便灰溜溜命人还回了抄家之物,并加以安抚!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其人其事

张廷玉可不简单,他出生于1672年,卒于1755年,安徽桐城人,清初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他是清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康雍乾三朝元老,更是乾隆登基的顾命大臣。

张廷玉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清朝268年历史上只有26人配享太庙,张廷玉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1700年张廷玉在康熙朝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正式入朝为官。但康熙时代,张廷玉并没有受到重用。

张廷玉真正的巅峰时期,是在清世宗雍正时期。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登上皇位。张廷玉也正式迎来了自己从政生涯的高光时刻。

二、巅峰时期

整个雍正一朝13年里,张廷玉始终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位极人臣,深受隆宠。张廷玉受到雍正重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雍正得皇位不易,上任之后亟待培植自己的人马,而张廷玉是雍正恩师张英的儿子,也就是自己人。

另一方面,张廷玉素有贤名,雍正经过考察之后,发现他不仅品行端正,而且很有治国之才,这也是雍正对他寄予厚望的主要原因。

后来雍正病逝前,还将张廷玉列为儿子乾隆的辅政大臣之一,并下遗诏,准许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

可以说,雍正对张廷玉这位心腹大臣十分够意思,身前身后都考虑周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三朝元老的张廷玉,在乾隆时代的初期与乾隆皇帝的君臣关系,还算顺当。

乾隆也额外加恩,封张廷玉为伯爵,这也是破例行为。因为在张廷玉之前,清朝没有文臣封公侯伯的先例,可见乾隆前期对张廷玉多有倚重。

但是,到了晚年的张廷玉,却最终与乾隆皇帝生出了嫌隙,这或许也是作为汉臣之首,势大之后必然的结果。

三、君臣嫌隙

晚年的张廷玉,深感作为汉臣,在朝中威望过大,必然会引起皇权警觉,尤其是乾隆这种骄傲自满、奢侈浮华性格的皇帝。

乾隆十三年,也就是1748年,张廷玉已经77岁高龄,一方面深感身体衰老心力不足,另一方面也为了保住晚节,他向乾隆上书请辞告老回乡。

但乾隆认为张廷玉是父亲给自己留下的辅政大臣,自己登基便轻易让他致仕,多少有点影响自己贤明的君主形象,于是搬出雍正名号,给拒绝了。

但特许他十日一朝,也算给顾命老臣减负。

见一次不行,张廷玉等待机会,有一次张廷玉上朝,由于过于老迈加上感染风寒,走路都需要搀扶。

乾隆见状,立刻假惺惺地表示关心和慰问。张廷玉也借此机会,再次以体衰多病为由,请求皇帝准许回乡养病。

乾隆这次口头准许回乡,还专门为张廷玉写了御诗作为赏赐,甚至命人拟了手诏,明确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也算给老臣离去一个定心丸。

后来,由于张廷玉派遣儿子张若澄入宫替自己谢恩,惹得小肚鸡肠的乾隆皇帝,认为张廷玉不知皇恩,因此十分恼火。

这一结果就是,在廷臣会议上罢免了张廷玉的伯爵位。张廷玉告老还乡的意愿再次落空。

1750年,年近80岁的张廷玉再次上书请求回乡养病,但是皇长子永璜这年刚好去世。而张廷玉则是永璜的授业老师。

乾隆皇帝对张廷玉这个老师在自己儿子新丧之时,提出辞官回乡的请求,非常恼怒。当即罢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令其回乡养老。

几经波折,张廷玉终于告老还乡了。

对乾隆性格了如指掌、对朝中局势洞若观火的张廷玉,其实早已盘算好了,他是在以最小的代价确保自己的晚年安稳。

四、牵连抄家

即使张廷玉千算万算,想以最小代价,在乾隆治下安度晚年,也逃不过无妄之灾。

这不,朝中编修朱筌因涉嫌贪腐被弹劾。而朱筌则是张廷玉举荐入朝为官的,并且还与张廷玉沾亲带故。

这立即让乾隆抓住了名正言顺治理汉官之首张廷玉的良机。

于是,乾隆便以“结交朋党”的罪名,让亲信德保率领200多人的队伍,前往桐城张府强行抄家。

为了起到打击驯服汉官的作用,乾隆还特别叮嘱德保一定要把张府查个底朝天,除了查贪腐之外,还要对张廷玉的所有私人文书、信件等仔细查验,看看有没有不满朝廷、讽喻皇家的言辞。

很明显,乾隆是想用文字狱和经济犯罪,来彻底整垮汉官集团的门面张廷玉,用以巩固满人统治和他的政权基础。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当他们翻阅张廷玉所有文字作品和信件之时,愣是没有只言片语对朝廷、对皇家的表达不满。

有的只是毕恭毕敬的忠良之言,对朝廷的歌功颂德之语,而且特别提到皇帝之时,那更时言语中充满恭敬,叩首拜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玩笑,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对满清文字狱那一套操作,再熟悉不过。

因此,他一直谨小慎微,即使私人书信,也从不敢有丝毫讽喻之词,想在文书中找到他的破绽,那基本不可能的。

眼看文字狱那一套玩不赢,于是乾隆目光转向了36万两白银上,想看看这些数额巨大的银两来路是否正,如果说明不出来处,那便以贪腐治罪。

但是,乾隆再次震惊了,也失望了。

因为张廷玉竟然亲自编写了年谱账册,将张府收入,特别是皇帝每次赏赐以及自己俸禄所得记录得清清楚楚。

要知道,张廷玉活了近80岁,而且清朝雍正时期,推行养廉银制度,官员收入十分可观,特别是像张廷玉这种活的久的顶级高官,日积月累俸禄更是一笔巨款。

加上,张廷玉还因功获得了康雍乾三朝皇帝无数次的金银赏赐。因此才累积起了36万两的巨额家财。这些财物的获得,每一笔都能对得上,也都能说明来源。

五、好生安抚

这下乾隆骑虎难下了,要知道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又是雍正钦点的顾命大臣,汉官之首,百官楷模。

如果没有任何证据,就断定张廷玉罪名,那必然会引得满朝汉官心寒,也会让文人墨客们批评“残害忠良”,落得个昏君的名声。

在查抄结果出来之后,乾隆皇帝不得不顺应张廷玉亲族门生以及广大汉官大声疾呼,还张廷玉清白。

最终,乾隆打碎门牙往肚里咽,为了自己明君的名声,不得不采取丢车保帅之举,将罪责推到德保头上,称其罔顾圣谕,查抄张廷玉,乃其自行为之。

同时,乾隆还做起了好人,来收拾残局。

他先后下了两道圣谕,第一道命令将搜查的张府财物原样奉还;第二道则虚情假意好生安抚张廷玉,让其不要往心里去,误会一场。

张廷玉也十分知趣,立即给乾隆上书,表明心意,狂表忠心,言辞更加谦卑。

自此,这场抄家大戏,算是以张廷玉的胜出落幕。

六、写在最后

数年后的1755年,张廷玉去世,葬在龙眠山。

乾隆可能感觉自己亏欠这位父亲留给自己的顾命老臣,最终还是遵照雍正遗诏,让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成为汉臣第一人。

张廷玉作为汉臣,在满清统治时期,能够位极人臣,还能善始善终,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清正廉洁的品行和作风起到关键作用。

我们不必要学习张廷玉的儒家的愚忠,但是却有必要学习他为人处世的方法。

对于清朝汉官第一人张廷玉,大家怎么看?欢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