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举国悲痛,在三日后的追悼会上,出席的人无不失声痛哭,尤其是老一辈革命家,失去了这个最亲密的战友,心中悲戚不必多说。

朱德站在灵堂前,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可随后而来的江青,却在遗体前仍然带着帽子,毫无敬畏之心,这惹怒了在场的人,朱德也十分恼怒,他强压怒气要求江青脱帽,但江青却以感冒为由拒绝了,悲怒交加的朱德呵斥到:你根本就不用来。

那么江青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朱德又为何如此生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棠花未开,长安街十里相送

我们不会忘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志气,也永远感动于那句“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976年1月8日,我们永远失去了周总理,长安十里相送,是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和不舍。

从1972年开始,总理的身体便每况愈下,彼时,正值尼克松访华,他强撑病体进行高强度的工作,这让他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此后,总理进行了身体检查,尿检结果异常,显示有4个红血球

总理不以为意,他笑道“这有什么”,可在工作人员的坚持下,总理还是进行了一次更详细的检查。

这次的结果更是让人悬心:膀胱癌,可知道结果之后,周总理反而将自己,投入了更繁重的工作里,就好像,害怕来不及。

逝世的前几个月里,他常常因为疼痛而大汗淋漓,可为了不让人担心,他从不在人前发出声音,每当有人来看他,他都强忍着剧痛交谈。直至后来,他陷入了昏迷状态,纵使难以接受,医疗小组也不得不宣布,总理的生命已经接近尾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花厅的海棠花还未开,斯人却已溘然长逝。

回顾总理的一生,从1919年领导天津学生运动,到1921年成为我党的创建人之一,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周恩来走过50多年的革命风雨,从建国后,便一直担任国务院总理,直到1976年逝世,而周总理这个称呼,也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珍刻铭记。

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逝世第三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追悼会后,总理的灵车经长安街告别。

天色灰蒙蒙的,即便是在阴冷的冬天,长安街也挤满了人,他们面容沉痛,佩戴着黑纱百花,夜幕初降,灵车沿着街道缓缓开来,一些人克制不住心中的悲痛,开始放声大哭,孩子们佩戴着红领巾敬着队礼。

十里长安街,送的是周总理50多年的革命功绩,是26年总理任上上的案牍劳形,是国际外交风云中,那儒雅刚强的外交战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人民的好总理”。

周总理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建国后,毛主席提出,领导干部死后火化的规定,周总理说,既然要革命,就得彻底,“不留坟墓,那也别留骨灰,我来做这第一人”。

周总理死后,邓颖超要求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在中华大地之上,他期盼的,始终是中华的腾飞,而他也回归这片大好河山,见证着那一天的到来。

周总理追悼会,江青拒绝脱帽

在举国哀悼的氛围中,却有一帮人一直期待着这一天,那便是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团伙”反革命集团。

特殊时期中,在他们准备倒行逆施,大肆迫害老一辈革命家,企图篡权乱党之时,周总理始终在想办法稳定局面,保护老一辈革命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总理成了他们眼中的拦路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邓小平宣读悼词,他是一个情绪不经常外露的人,但在念悼词时,却数度停顿,在读到“我们的总理”时,更是直接哽咽,参加追悼会的5000名与会者,听到此处也难忍热泪。

这是邓小平复出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悼词中颂扬周总理顾全大局,遵守党纪,善于团结绝大多数干部,细数他为民解放军、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及建设,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央领导人逐个吊唁告别,朱德眼中蓄满泪水,在这样庄重的日子里,他不能放声大哭,只能强忍着悲痛。朱老总走上前去,90岁高龄的他走得极为缓慢,短短几步路,脸上已经有些微微出汗。

面对总理的遗像和遗体,他神情肃穆,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以军人的礼遇,向他亲密的战友告别

紧随着朱老总,江青走了上来,她脸上面无表情,一顶帽子遮住了她大半张脸,她点点头、微微躬身便准备离去。在场的人觉得,江青的如此行径是对周总理的不敬,中国人常说,死者为大,何况是面对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领导人、革命家

朱德看到了江青的行为,他十分恼怒,但在这样的场合里,不能发火。他强忍着怒气,尽量平静地提醒江青:“江青同志,请你脱下帽子”,江青甚至没有回头,只是毫无愧色地说:“我感冒了”,她一贯傲慢不容忍的特质,在此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总理的告别仪式,主席由于病重没有参加,但是江青也不是代表主席来的,毛泽东曾说“她代表不了我”,现在看来,的确如此,毛主席不会如此傲慢地对待,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共和国的领导人。

总理逝世,主席病重,说此时的江青权势滔天也不为过,饶是江青在总理的告别仪式上如此傲慢,也没人敢对她做什么。

听到江青的话,已经90岁的朱老总顿时火冒三丈,他厉声喝道“感冒了你就不用来”,江青面色铁青,她不敢明面上起冲突,不情不愿地鞠了一躬,离开了会场。

朱老总会如此生气,一方面是由于,江青的行为确实是冒犯了周总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德对于周恩来特殊的战友情谊。

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建设的深厚友谊

朱德与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让这段革命情谊显得弥足珍贵。

朱敏曾说:“周伯伯与父亲休戚与共”。

两位开国领导,在生活上互相关怀、工作上互相支持、政治上互相鼓励,走过风风雨雨的革命生涯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都选择了共产主义,跟着毛主席闹革命,两人的友谊,起于南昌起义。

其实早在1927年之前,两人就已经相识。1922年11月,在柏林莱茵一间寓所,周恩来接见了朱德和孙炳文

彼时,周恩来只有24岁,但已经是中共旅欧组织的负责人,他对大他12岁的朱德很是尊敬,这位抛弃官禄和地位,一心期盼加入组织的军官让他从心底里佩服。就这样,周恩来成了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但彼时,由于朱德身份特殊,党组织要求他在隐蔽战线上,为党培育军事人才,他在南昌创办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蒋、汪疯狂屠杀共产党人。

周恩来奉命前往南昌,策划起义,而朱德则在寓所拖住了几位敌军团长。时年8月1日,两人打响了第一枪,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由此揭开。

白色恐怖笼罩的氛围之下,王明、博古为首的党中央,却坚持错误的路线,排挤掉了毛泽东,导致毛军权旁落,面对敌人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围剿,毛泽东在卸任前坚持,要让周恩来和朱德指挥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朱二人珠联璧合,不顾中央攻打南丰的指示,将大部分兵力集结于黄陂、草台冈一带,隐蔽后发起突然袭击,从而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朱德有一条淡红色毛毯,是宁都起义后,董振堂送给当时的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在五次反围剿,这条毛毯陪着他日日夜夜鏖战,后来,又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应邀去西安,这是一次安危不定的旅程,彼时,正值隆冬,北风呼啸、雪花如雨,朱德担心周恩来身体,便拿出这条毛巾,让他御寒。

途中,周恩来一行人路遇土匪,随侍副官陈友才掩护周总理,身中六枪,这条毛巾上浸满了他的血液。

这条毛巾今日仍展示在国家博物馆内,见证着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友情,以及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那些出生入死的记忆。

朱德曾对周恩来说,你是我的领导,而周则谦逊地说,你是我的老师。

走过革命年代,他们建立、建设新中国,在“文革”时期,朱德被两大反革命集团打压、侮辱,周恩来也尽力维护。

在周恩来病重时,朱德也年事已高,他多次请求去看望周总,但由于周总身体一直不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1975年,周总理想见朱老总,他不忘叮嘱秘书,安排好时间,谈话半小时后送朱德回家吃饭,他仍然记得朱德多年来按时吃饭的习惯

1976年,两位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先后离世,将永远的悲痛留给了我们。其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这一反党集团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周总理曾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老一辈革命家从革命岁月的风雨中走来,一路肝胆相照、互相扶持,他们的岁月如歌,就像一部无字书籍,少有言语,却又处处是情谊、处处是理想信念,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风雨百年,于无声处,见证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我们今日的生活是他们昔日的理想,在回顾历史时,我们更应心怀敬畏与感念,追忆革命先辈的情怀和功绩,继承他们的遗志,共同促成中华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