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暑假也慢慢临近,不少地区已经公布了今年的暑期安排,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休息时间来决定假期如何度过,不少家长选择为孩子报名一份合适的特长班,增加本领,也有父母希望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带孩子们外出游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活动颇为吸引学生和家长,那就是主打沉浸式体验的“研学游”,不光能让孩子放松心情,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还能寓教于乐,让他们在游玩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但近年来,“研学游”慢慢地开始“变质”,价格虚高,实际情况与描述不符,更多的是“形式主义”,失去了原本“研学游”的初心,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有家长控诉学校,组织了5天的“研学游”,收费就需要近6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想着如此高昂的花费,一定是有些特别的内容,既然能让孩子学习到不一样的知识,那花费高一些也无可厚非,没想到的是,学校安排的内容非常随意,路线设计十分草率,花费了6000元只是到农村“旅游”了一圈,耗费了如此多的钱财和时间,最后孩子什么也没学到。

如此情况并非个例,也不是近期才出现的,在前些年里,时常会在网上看到家长对研学活动的吐槽,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各种霸王条款,天价收费内容等等,这些让不少家长苦不堪言。

出现如此情况本质的原因在于,“研学活动”产生的高额利益,现代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可谓是“操碎了心”,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就开始利用家长这样的想法,以“研学”的名义,放肆收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普通的春游或是户外活动,只要加上“研学”的名头,那价格马上就会往上翻几番,而实际的内容更与宣传当中的体验生活,寓教于乐无关,只是让孩子们换了个野外的环境玩手机,打游戏。

更有甚者,一些培训机构假借“研学”的名义举办各种“黑竞赛”,耗费了学生家长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这些行为已经严重的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而这些人也不再是教育工作者,已经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相关数据统计,在我们国家共有超过2亿的中小学生,这就导致“研学”市场需求庞大,其总体规模可以超过千亿,随着需求的增加,不仅是学校,连一些校外机构都开始参与其中,想要“分一杯羹”

由于没有具体的监管部门和管制条例,整个行业良莠不齐,一些机构大肆宣传,夸大自己的“研学”内容,以此吸引家长学生,但实际内容根本与教育不沾边,更谈不上寓教于乐,让孩子学习新的知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推动行业的发展,最为主要的应该是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并且实施一定的政策制度,让“研学游”回归教育的本质,而不是某些人用来牟利的“借口”,有了严格的规定才能控制内容的发展,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