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出门在外不用刷卡、刷码,只需伸出手掌,就能付款了。日前,微信宣布“刷掌支付”功能上线,用户可以在北京实现刷掌坐地铁。同时,天眼查数据显示,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有多个掌纹支付专利已获授权。

据统计,刷掌支付的准确性约是刷脸支付的50倍,而破译难度则是其的20倍以上,安全性更强。但也有用户担心,会出现“挥手说我不要,然后就把钱扣走了”的情况。

刷掌支付是否真的更加安全?又能否替代指纹和刷脸支付?5月29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解读到,当前掌纹识别领域为短暂的监管空白区,是企业迅速开拓和固定用户群的重要实践窗口,但并不是行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事实上,早在2015年就有银行试水了刷掌办理存款、取款等业务。之所以当时没能普及,盘和林认为,一是受应用场景的局限。刷掌支付在的应用场景没有二维码普及;二是设备成本过高,得到商家的支持并不容易。同理,相较于面容支付,刷掌支付在支付方式上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移动支付的模式,即二者处于同一场景中。

盘和林并不看好刷掌支付的前景,首先在于数据搜集很麻烦,用户很难以现有移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上传;其次,掌纹支付与当前现有的支付手段突破不够;此外,普通消费者对隐私安全仍有顾虑。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处理。因此,在盘和林看来,生物识别的商业应用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即企业应通过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以及优化和丰富消费者体验,而不是对用户信息的过渡攫取,以及通过用户数据贩卖从中获益。

谈及如何推动掌纹、面容等生物识别信息构建场景创新,盘和林建议,首先是要明确范围,让消费者明晰如遭受侵害,可向哪个部门寻求帮助。其次是要明确和突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并且在一些关键节点征求消费者同意。此外,还要在充分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为该领域的创新创造空间,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比如,借助负面清单的监管理念,明确侵权行为,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