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老了,最后的归宿应该在哪,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话题。

有人说人老了就应该去儿子那里住,毕竟养儿防老,儿子就该照顾父母。

也有人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可以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说不定还会比儿子孝顺。

甚至有人认为,余生哪里都不用去,老了就去养老院,不麻烦别人,图个清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城市老人间掀起了一股“返乡养老”潮流,67岁的张大爷打算带妻子回村养老,感受一下惬意的田园生活。

他在老家待了1年后,又去了儿子和闺女那里各住了一段时间,才明白晚年最好的归宿应该在哪。

2

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8%。

预计10年之内,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

“养老”成了大家最为关注,且难以破解的谜题。

近几年兴起的“返乡养老”,给晚年生活增添了些许诗意,坎烟袅袅、青山绿水的家乡,包含着太多人的向往。

但在张大爷的身上,又不得不令人重新审视这一养老模式,人到晚年之后,究竟哪里才是最好的归宿?

以下是张大爷的自述:

今年我67岁了,之前我是一家包子铺的老板,可能我比较幸运吧,承蒙老顾客的照顾,十几年里赚了不少钱。

我给儿子在县城买了婚房,120平60万,我们买房子早,县城的物价又低,没让孩子背负任何贷款。

我是农民出身,小时候家里特别穷,那时我每天都扛着锄头下地,机缘巧合下遇见了我的妻子。

我们很快结了婚,还生下了一儿一女,为了贴补家用,我跟妻子去了城里打工。

那年我35,我们都在工厂工作,她做衣服、我在流水线上,我们俩累死累活每年能攒个几千块钱,不过那是20年前。

总之,在我印象中我跟妻子连停下来喘口气的时间都不敢有,我们都不想让孩子成为“穷二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我盘算着干点买卖,豁出去一次试试。我买了辆小推车,在路边卖卖炒饭和炒粉,虽然比之前辛苦,但挣的钱也多了。

2003年,我存了点钱,和妻子商量着在一条较为偏僻的街上租了个门头房,这个位置按理说不挣钱,可开业两年后不知怎么附近的工业园都搬来了。

每天到了饭点,店里没有一个空位,门口还有等着用餐的。

十几年后,我赚了将近200万,给儿子买完婚房后,还剩120万可用资金。

现在我们老了干不动了,我寻思这些钱也足够我们养老了,就把店铺交给了儿子和儿媳,我跟老伴说,他俩过得顺心才能给咱俩养老呢!

但我们“退休”后没有去儿子家也没去女儿家,他们叫了我们好多次,我总觉得不如老两口回村养老舒服,那里空气好、吃什么蔬菜还能自己种。

老伴听后跟我一拍即合,我们第二天就收拾好了行李,开着车前往了老家。

父母去世后,我家的房子已经褪了一层皮了,还是黄泥的,由于没法住人,我们就把它推倒了。

老伴喜欢复式,我让工程队建了一个小二层楼,精装修、门前还特意挖了片花园,一共花了60万。

老伴和我高兴坏了,看来我们的晚年生活将在这里幸福地度过了。

可谁知仅仅住了一年后,我们就落荒而逃了......

3

刚开始在这里生活,的确非常滋润,我经常带老伴赶集市,要么开着车去附近的县城玩一圈。

村里的环境比城市好多了,走到哪里都绿树成荫,也不会出现堵车的现象。

村口有一座山,我小时候经常爬,现在它依然在那里,有次我带着老伴拎着帐篷在山上看了一晚的星星,真是有趣极了。

不光是村里的景色,村里的人我们也想重新熟络一下。一周后,我跟妻子准备了小礼物,挨家挨户的送给大家。

很快,我跟一些同龄人混熟了,没事就会约着去钓鱼、去下象棋,但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

我在村里的行为可能太高调了,不是送礼就是盖房,还整天开着车到处溜达。隔壁老李的儿子说,我们这是跑村里炫富来了,一把年纪了还开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好在我身后,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让我听见的。

渐渐地,村里人都对我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怀,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好。

反正从那之后我家遇到了不少麻烦......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借钱。

村里不知道谁在散播谣言,说我在城市开包子铺赚了好多钱,成立了好几家分店,现在是个身价千万的大老板。

再加上我之前的所作所为,大家几乎都信以为真了。

农村人都知道,一个村子里有很多同姓的人,如果非要扯上点关系,几乎都能沾点亲。

前段时间我大伯家的孩子来借钱了,说想出国留学,现在手底下的积蓄不多,我听后二话没说给了孩子3万块钱,毕竟是教育的事,不敢让孩子耽搁。

大概过了两周吧,我三弟也来借钱了,说媳妇得了急性胰腺炎现在在医院,急需一笔手术费。

我听后又二话没说,借给了他5万。

老伴看我一直往外借钱,劈头盖脸的说了我一顿,可这都是江湖救急的事,我哪能狠心不管呢?

可谁知接下来发生的事直接让我寒了心。

大伯的儿子和三弟可能太感谢我了,拿到钱之后到处夸我重情重义,街坊邻居听后都来找我借钱了。

什么“儿子要结婚啊”、“女儿要出嫁啊”、“家里想添置新家具啊”等等的理由全来了。

我老伴天天抱怨,本来借钱是救急的,这下却成了救穷了。

更为离谱的是,有个邻居和老婆已经离婚多年了,来借钱的时候,竟然说是为了给妻子看病。

我觉得很荒唐,一分钱都没有外借,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大家都不理我们了。

我气消下去仔细想想也能理解他们,村里区域小、人多,一条不知真假的消息很快就能传遍全村,村里的人大多都是老人,老人实在,说啥信啥。

那些来找我借钱的人,家里的确很困难,种地又挣不了几个钱,物价却不低。可能压力太大了吧,所以他们才向我伸出手来。

除了借钱的事情,村里每次有大事小事,他们总会第一个想到我们。

前几天村里寺庙返修,需要大家集资,每家每户给个三五百就行,家庭贫困的意思意思也说得过去。

但到了我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说这么多年我们都没回村,以前集资修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不在,现在回来了却沾着大家伙的光。

一个邻居劝我拿一万,面子上过得去,大家也不说闲话。

可我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我和大家商量了好久,最后捐了5000。

后面村里装路灯、修路、安装网线,他们依然第一个想起我,说让我带头捐款,给大家做个榜样。

我捐少了也不是,捐多了也不是,反正一年下去前前后后大概捐了5万块钱。

再加上之前建房子的钱,和平常的日常花销,我和老伴手底下的存款只剩40多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我跟老伴说,不行咱们回城里住吧,没事还能看看孙子,在农村的花销太大了。

老伴也同意我的看法,没过多久我们就逃离了农村。

只是可惜了我们的小复式,我打算把它当做度假房,没事了就回来住几天。

其实有时候静下来想想,村里人也不是做得不对,他们的想法也没错,我跟老伴这么多年不回家,的确应该为村里做点贡献,以前村里建设都是父老乡亲们掏的钱。

但我和老伴想要的晚年生活不是这样的,我印象中的田园风光也不该如此。

回到城里后,儿子和儿媳让我们老两口去他们家住,我怕麻烦他们,又怕一把年纪被孩子们嫌弃,一直推推搡搡。

最终没扭过儿子,打算去他们家住一段时间,谁知跟儿女同住之后,我才明白人到晚年最好的归宿在哪里。

4

说实话儿子和儿媳对我真不错。

他们基本不让我干活,每天都是儿媳在拖地、打扫卫生,她还经常买一些干果放在桌子上,我以为她爱吃,但孙子说这些都是买给我的。

最主要的是,自从我去了之后,儿媳和儿子每顿饭都做的很丰盛,那天我去接孙子放学,他说:

“爷爷你来了真好,你不在的时候家里都随便吃几口”。

包子铺很忙,他们小两口每天都很累,我听完之后很感动,但仔细一想又有点自责。

年轻人不容易,如果还得分心照顾我们,很容易精疲力尽。

于是住了半年之后,我和老伴找了个理由走了,儿子问我是不是受委屈了,还是住的不习惯,我说我不想麻烦你们。

他在电话那头哽咽了......

等我回到家,女儿以为出什么事了,很快就打来了电话,让我和老伴去她那里住段时间。

我拒绝了,女儿显然不高兴,说我们俩重男轻女。没有办法,我跟老伴收拾了一下接着去了女儿家。

女婿的生意做很大,女儿的工作很轻松,家里做饭、打扫卫生的活本来就是她的,所以在女儿这里吃饭,我没有太大的愧疚感。

可是时间长了,我还是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这个家是女婿的家,不是我女儿的,我在这里只是个岳父的身份。

虽然女婿对我不错,但我总觉得别扭,亲家那边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来了,可能觉得不太好意思吧。

有时女婿的同事来了一听我是岳父,也有点放不开的样子。

同样是住了半年,我跟老伴就搬回了老房子。

女儿得知原因后想给我们找一家养老院,可那里终归没家里的条件好,而且我和老伴的身体都不错,没有必要去那种地方。

我仔细想了想,其实最好的归宿还是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不是回乡下、也不是待在子女身旁。

所处的环境不同、年龄不同,认知也不一样,而最好的晚年形式是“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的快感。

忙了一辈子了,该顺着自己的内心走了。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