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76年12月,正在忙于联合国工作的黄华突然被秘书告知,

“中央让您立刻放下工作回国!”

但黄华刚回到国内就接到李先念的通知——乔冠华被撤职,由黄华接任外交部部长。

乔冠华对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何会突然被撤职?

面对黄华的疑问,李先念不发一言,只是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李先念的动作究竟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联合国上的风采,乔冠华的笑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对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举行表决。

中国以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并将台湾当局驱逐出联合国组织。

虽然我国确并没有当年就进入联合国的准备,但由谁带队参加接下来的大会,安理会常驻人员如何选择,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晚上九点多,在毛主席的办公室内,周总理向毛主席建议道,

“主席,您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对联合国情况不了解,贸然前往准备不充分。”

“但不参加联合国大会,就辜负了其他国家的好意。”

“不如让熊向晖带人先了解情况,准备充足后再派代表团吧。”

听到周总理的建议,毛主席哈哈大笑道,

“既然联合国秘书长发电报了,我们就直接派代表团过去。”

“让乔冠华当团长去开会,大会结束就返回。”

不久后,中国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成员正式敲定,乔冠华在纽约机场的发言稿,与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稿也获得毛主席的同意。

11月9日下午,乔冠华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肯尼迪机场。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下飞机的演讲不需要长篇大论,所以简单表达中国的态度后,乔冠华等人就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前往联合国会议大厅。

走在前往中国的席位过程中,许多国家代表纷纷致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乔冠华等人内心也充满深深的自豪。

刚一落座,记者们就蜂拥而至。一位记者抓住机会,率先抛出问题。

“对于重新回到联合国,您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

话音一落,乔冠华仰头大笑,一位记者立即用照相机拍下这个瞬间,这张照片就是我们熟知的《乔的笑》。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笑声中的自信与豁达所感染,仿佛看到了冉冉升起的新中国,

“我的笑声正回答了你的问题。”

乔冠华幽默的回答。

也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 ——“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而在随后的各国代表致词的环节中,乔冠华在各国的长时间掌声中,走上台宣读了由毛主席和周总理共同敲定的讲话稿,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代表全世界人民,清算不让中国进联合国的总账,直接点名美国和日本;

二,讲述世界局势与中国的成就,增加世界人民的信心,表达中国对台湾的决心;

三,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爱好和平的态度。

这篇演讲过后,第三世界国家爆发热烈的掌声,而这经久不息的掌声,正好证明了中国的发言正是世界人民的愿望。

这次大会过程中,乔冠华幽默地与记者谈笑风生,又用不卑不亢的态度应对其他国家代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的外交风范。

而在这次大会结束后,乔冠华没有做过多停留,因为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尼克松访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尼克松访华,联合公报上的“战争”

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与毛主席进行了一场长达一小时五分钟的会谈。

不过在这场谈话中,毛主席与尼克松讨论的知识哲学层面的内容,其他政治方面的问题,由周总理与尼克松商定。

而依据周总理与尼克松之间的谈话,乔冠华需要同基辛格共同商议《中美联合公报》中的具体内容,向世界展示中美之间的合作。

可不论是周总理的会谈,还是乔冠华与基辛格之间的商谈,都在台湾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按照乔冠华的观点,美国应在联合公报上明确表示“美国撤出台湾驻军,支持中国和平解决内政”。

乔冠华夫妇与基辛格夫妇

但基辛格却直接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希望将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并承诺缓和整个亚洲的局势,支持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一切的前提,都是美国无条件撤军。”

听到乔冠华的坚持,基辛格也毫不退让地表示,

“我们不能这么做,美国公众不会答应的。”

眼看谈判进入僵局,乔冠华幽默地对基辛格说道,

“你在德国出生,我在德国留学,按理说我们应该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们现在有分歧,或许是因为你喜欢康德,但我喜欢黑格尔吧。”

将政治上的分歧大而化小,归结为哲学上的喜好不同,缓解了紧张氛围的同时,也按时着二人之间的争执,归根结底是思想上的不同。

话音一落,基辛格哈哈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终于被打破。不过基辛格却听出了乔冠华的话外之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

“这个人很有才,但也不好对付。”

在多次商谈过程中,中美之间终于达成一致。可就在公告发表的前一天,美国国务院却挑出15处错误,并提出了一堆参考意见,绝大部分内容都需要更改。

尼克松只能让基辛格再去找乔冠华重新商谈。

晚上十点过后,基辛格小心翼翼地提出修改公告,却遭到乔冠华的拒绝,

“国内已经通过审批,而且距离发表还剩不到24小时,现在怎么来得及修改?”

听到乔冠华的话,基辛格只能全盘托出尼克松的为难,

“总统访华面临着各方压力,而且也即将面临大选。如果这个问题成为两党的焦点,一旦尼克松落选,继任者都不会继续中美合作的脚步。”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乔冠华只能请示周总理。

原本按照乔冠华的想法,中国已经退让许多,不应该继续让美国得寸进尺。

但周总理表示,中美合作意义巨大,两个敌对国家合作,会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也让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达成最终目标,哪怕稍微晚一些也可以理解。

对于这件事,毛主席也同意周总理的意见,但有一个原则不容更改:台湾问题。

得到许可后,乔冠华与基辛格连夜工作,终于商讨出最终版本的《中美联合公报》。

公报发布当天,一百多名记者见证了这关键的时刻。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报,也瞬间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由此开启了中美合作的新时代。

从联合国到尼克松访华,乔冠华都展现出自己在外交方面的独特能力。而这一切的成就,除了源于他青年时期的积累外,同样离不开周总理的“培养”。

三、崭露头角,周总理的栽培

1929年,16岁的乔冠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清华毕业后,乔冠华前往日本留学,并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最终被日本警方发现而辗转来到德国留学。

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初现端倪,乔冠华逐渐接触到军事和政治,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商讨当前局势,培养了敏锐的目光。

尤其是在随后的图宾根大学里,乔冠华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战乱,耗费巨大精力研究军事科学、战争史与军事地理,为即将到来的抗战做准备。

1938年乔冠华辗转来到香港担任主编,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发表一篇《马德里的沦陷》,由此名震海外。

在之后的时间里,乔冠华几乎日日发表一篇见解独到的文章。

他深入浅出地分析当前局势,并将军事理论用于文章当中,很快便成为知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政治家。

也正是在香港工作期间,乔冠华接触到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同志,并提出了自己的入党申请。

乔冠华不知道的是,他的入党申请层层递交,最终传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耳朵里。

早在阅读乔冠华发表的文章时,毛主席就曾说过乔冠华的文章比得上两个坦克师,周总理也对掌握三国外语、目光敏锐的乔冠华十分欣赏。

1939年底,乔冠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直坚守在特殊的战线上,用手中的笔与各大势力抗争。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应邀参加外交部成立大会,从此成为外交部的一员。

在工作过程中,乔冠华跟随周总理学习外交事务,先后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及日内瓦会议,最终能够独当一面,担任外交部部长。

早在联合国大会与尼克松访华之前,乔冠华就已经名声在外。

一次出访新西兰时,乔冠华看到从未见过的猕猴桃,直接对新西兰大使说道,

“我的夫人与农民一同劳动去了,我想带两个果子回去慰问她。”

大使看到乔冠华感性又不做作的行为后,欣然应允。

在游览动物园时,乔冠华抱着一只孟加拉虎幼崽,对周围记者说道,

“老虎有什么可怕的,像纸老虎一样。”

在场的人都知道,中国一直将美国比喻成纸老虎。乔冠华这番话,无疑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对美国的态度和决心。

可惜的是,原本起点高、前途光明的乔冠华,却在1976年被撤职。

四、李先念的动作,外交官的暮年

与乔冠华同在德国留学的季羡林曾说过,乔冠华人不坏,但好说大话。

在朝鲜停战谈判时,李克农也曾告诫乔冠华,“你眼睛里没有别人,早晚要吃大亏。”

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李克农(右二)、乔冠华(右一)

正如李克农所说,随着乔冠华在外交领域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乔冠华将恃才放旷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被有心之人利用,在1976年被撤职。

乔冠华免去外交部部长一职后,远在安理会的黄华就成为最佳人选。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黄华正在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且与加拿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相比于几年一次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常驻人员的工作量要更大一些,不仅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要参加随时有可能召开的会议。

毛主席和周总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黄华,并说服加拿大外交人员,将黄华调到联合国安理会工作。

乔冠华被撤职后,中央立刻致电黄华,让他放下一切工作立刻返回国内。

但黄华没想到是老上司乔冠华被撤职了。

黄华一再向李先念询问其中原因,可李先念却闭口不言,只是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黄华看到李先念这一动作也明白了——不便多说,就这样,黄华成为新一任外交部部长。

1982年,乔冠华因肺癌转移在医院治疗,这一年的年末,中央也派人前来探望乔冠华,并表示,

“你有那么丰富的外交经验,要多为党和国家做些贡献。”

听到这个消息,乔冠华重新燃起信心,积极投入对外交流中,用良好的心态与病魔作斗争。

只可惜乔冠华的身体还是越来越虚弱,最后甚至每咳嗽一下,都会带出一些鲜血。

1983年9月21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乔冠华已经吃不进去任何食物,只是用嘴碰了碰月饼,就代表自己吃过了。

这天晚上,或许是预料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乔冠华拉着章含之不停地回忆过去,脸上带着许久不见的喜悦。

第二天上午,送走了一对前来探望的夫妻后,章含之为他充了一些白蛋白补充体力。

但在乔冠华喝了几口后,突然闭上双眼睡了过去,呼吸也随之停止。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曾经的辉煌与苦难,也只剩史书上的几行文字。

结语

从才子到海归,从学者到政治家,从编辑到外交官。

这位前途光明的第一代外交人员,这位周总理大力“培养”的外交官,还是没能抵过时代的洪流,在经历过曲折困难后,遗憾退场。

对于乔冠华的遭遇,一部分是受到有心之人的针对,还有一部分则是自身原因。

至于他功与过,自有后人评说。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