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因盗墓破土而出的墓葬,为何引得当时皇帝惊慌?千年古墓,远在古代便被发掘,为何影响至今?不明竹简的出土,为何几近颠覆历史,动摇儒学根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纪录片,解开这座古墓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入土为安是一件大事。传说有云:“如果祖先的灵魂得不到归处,子孙后代将遭受厄运。”所以中国人很重视逝去至亲的墓葬,这不仅体现在墓穴选址,也重视奉上一些陪葬品。因此,在古代许多身世显赫的达官贵人,或者家境殷实之人在亲人去世后,都会选择以贵重物品来陪葬,以求先人在幽冥之地能过得安详,保佑子孙后代世代荣昌。而这些珍贵的陪葬品也吸引了非法之人铤而走险,衍生了一种盗墓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以挖取墓室里的金银财宝发家致富。

从古至今,不仅平民百姓对盗墓行为严加批判,连官府之人也对盗墓行为深恶痛绝,因为盗墓不止意味财宝的丢失,还打扰祖先的宁静。所以在历代王朝都设立了严厉的法令处罚盗墓贼,用以减少盗墓现象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设立了专门官职,既“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官盗”。

远在西晋初年,就曾出现一件广为人知的盗墓事迹。一伙盗墓贼发现了河南地区的一座古墓,并且决定对它下手。经过精密安排后,盗墓贼拿上工具在一个深夜里偷偷挖开了古墓。然而,妄图一夜暴富的盗墓贼,兴冲冲潜入古墓后却大失所望,里面没有金银珠宝,也没有价值连城的古物,有的只是诸多凌乱的竹简。在盗墓贼眼里,这些竹简如同烧火用的木材,一文不值,不屑拿走,于是两手空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翌日,有村民察觉到了异常,便将此事报给了官府。由于当时打击盗墓者的力度很强,官府接到报案便急忙赶来。到达现场后,官府一边努力抢救被被坏的墓室,一边派人去调查盗墓着。经过一系列走访摸排,很快盗墓者便在家中被擒,交代了盗墓一事。至于墓室之中,堆积成山的竹简自然也被官府之人发现,古代能在一方土地担任行政主官之人,无不是饱读诗书,眼界开阔,一眼便认出竹筒非寻常之物,于是当机立断,派人上报了当时的统治者晋武帝司马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炎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第一时间派人将所有的竹简运送至京,并且让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对竹简进行翻译。翻译的结果着实令人惊讶,竹简上面所记载的内容颠覆了很多历史事件,堪称旷世奇书,后来这部竹简被命名为《竹书纪年》。

该批竹简为春秋战国时期所作,里面记载了从夏朝到魏襄王间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近两千年,其中包括了89位皇帝。读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周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在当时百家书籍和无数文献典藏被付之一炬,而这本《竹书纪年》便是中国古代唯一没有经过秦火的编年通史,其价值难以估量。

前面有提到,竹简的内容颠覆了很多历史故事,此话从何而来?《竹书纪年》与其它史书相比有独特之处,更是冲破儒家思想。那么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呢?

件事其一,五帝中的舜,不是禅让,而是篡位夺权。根据相关儒学历史记载和史书记录,历史中的舜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皇帝,在其尚未荣登宝座前,禹因为赏识其才能,最终将皇位传给他,舜因此成为世人敬仰的贤明君主,流芳百世,名留青史。但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却是:舜是大逆不道之人,他将禹关了起来,并且还把禹的儿子流放了,最终篡夺了皇位。

事件其二,商朝的名相伊尹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来篡夺皇位的。在史料记载中,太甲继承王位后,荒芜朝政,不理政事,甚至胡作非为,伊尹多次劝告无果,于是他把太甲关了起来,等他醒悟之后再把他放出来,所以,伊尹成为商朝的圣人。而《竹书纪年》里却写到:伊尹把太甲流放后自己当上了皇帝,是太甲自己杀回来夺回皇位,并不是伊尹主动迎接他回来的。

由此可见,《竹书纪年》与儒家经典几乎背道而驰,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重视“伦理纲常”,甚至一定程度上过于美化圣人,而《竹书纪年》记载地却截然相反。由于《竹书纪年》的颠覆性过于强大,并且不利于儒学教化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治国安邦”,所以在它出土后,一度被当成禁书。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孰真孰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诸多历史的真相或许仍然藏在厚土之下,等待着未来的人们一层层揭开真相,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质疑历史,毕竟经过考古证明及相关史料,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历史故事绝大多数都是经过证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