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了
编辑|林画
1949年3月初,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主题是讨论新中国的建设问题。
当天晚上,王震将军向毛主席汇报西北战事后,又上交了一份早已拟定的请战书,提出要前往新疆去战斗、开发、建设、发展。
毛主席听了后点点头,说:“我早料到你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才像你王震。”
就这样,王震将军率军入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然而在1952年6月,王震因在新疆改革工作中失误,被撤销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军区政委等职务。
王震对此无法理解,自己的改革工作颇具成效,为何会遭到批评。
毛主席知道他的苦衷后说:“你坏了我的大事呀。”
那么,王震到底犯了什么过错,让毛主席这般批评?在建设新疆的过程中,王震身上还有哪些故事?

一切要从1949年王震率军入疆说起!

积极推动新疆改革工作
王震将军有建设南泥湾的丰富经验,抗战时期,王震响应中央号召,率领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始了守护、开发南泥湾的征程。
当时根据地生产物资极为缺乏,王震号召全旅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仅一年时间,全旅就开垦1.1万亩荒地,2年后更是让整个南泥湾“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为党中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物资封锁,其意义重大。
因359旅在南泥湾的出色表现,毛主席称赞其是“发展经济的前锋”,并为王震题字“有创造精神”。
同时,王震的359旅也能长途奔袭,还能打硬仗。1944年11月,王震率部南下,开启了“第二次长征”,行程2.7万里,备受毛主席的称赞。
当时的新疆工农业比较落后,就像是当年的“南泥湾”一样。同时,新疆远离内地,需要长途跋涉,到地方后还要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王震自然是建设新疆的不二人选。

王震和军民合影
经中央批准后,1949年5月,王震率一野一兵团十万大军开始了解放大西北的进程,并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消灭了盘踞西北多年的马家军。
随后,王震率部攻克宝鸡、天水,饮马甘南,强渡洮河、黄河,一路所向披靡,歼灭阻击之敌,于同年9月5日解放青海。
甘肃、青海残敌见状,拼命向西溃逃,企图联合新疆之敌。为了及时歼灭残敌,王震率第2军,冒着零下20℃寒冬,从西宁北上,翻越冰雪覆盖的祁连山,连续跋涉28小时后,快速占领张掖。
刚逃到此处的国民党残军还没来得及休息,见我军如同“神兵天降”,纷纷举手投降。
1949年10月10日,王震正式发起了对新疆的进军,他将一兵团分两路大军,向天山南北开进,经过数月连续跋涉,于次年1月20日全面接管整个新疆,将五星红旗插在了新疆大地。

王震
历史上,左宗棠将军收复新疆耗时两年之久,而1943年国民党军为进疆准备三年,又耗时两年半才接管,可王震一兵团只用了不到半年就全面接管,创造了军事奇迹。
新疆虽然迎来全面接管,可时局依旧错综复杂,1950年3月,已归顺且编入王震麾下的骑7师叛乱,这支部队原是马步芳王牌军,他们先后在6个县市发起7次叛乱活动。
匪徒乌斯满见状,也纠结了6000余匪兵,裹挟4.5万农民,企图占领哈密、夺取迪化。
面对叛军、匪兵的猖狂行为,王震当即派17师前去平叛。不过就在作战之时,副师长罗少伟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王震得知后悲痛不已,他当即下达命令:“用大炮讲道理,用刺刀讲教训。”
很快,他就成立了剿匪指挥部,亲任总指挥,派16师前去剿匪,不久后就将乌斯满主力全部消灭,而乌斯满本人也被抓捕公审枪决。

乌斯满
剿匪结束后,王震又带领官兵转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他在干部大会上号召:“要把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地方,与兄弟民族建立血肉相连的关系。”
就这样,17万官兵拿起了铁锹、锄头,战马改为耕马,在无人居住的盐碱地、荒漠等地屯垦,很快就开垦154.6万亩农田,创办了很多工矿企业,还结束了当地“无法种棉花”的历史。
王震、陶峙岳还和技术人员四处勘查土地、调查水源,号召大军向塔里木大沙漠、向准噶尔戈壁开垦。
在大生产运动中,王震也亲自带着军师长参加劳动,深入劳动第一线,发扬南泥湾精神,让当地百姓无不惊叹。
如一次王震参加和平渠的生产,他拉着沉重的石头,浑身已被汗湿,可寒风一吹,衣服上结满白霜。
回到城里后,大家看到王震拉着石头,纷纷赞叹:“这么大的官也拉着石头,真是改朝换代了呀!”
王震笑着说:“解放军发展生产,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为各族人民做好事。”

在王震率领下,全军战士们截止1950年底就修建了32条水渠,总长度为2470公里,满足127万亩耕地的灌溉工作,有力保障了粮食的大丰收。
1949年时新疆粮食产量才8.48亿公斤,但1953年时粮食产量直接翻涨至6202万吨,油料产量为796.2万吨,棉花为2263吨,大大节约国家经费,减轻当地百姓的生产负担。
在指挥农业建设的同时,王震又积极开展工业建设,但当时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技术,最难的是缺乏资金。
王震号召驻疆战士们缩衣节食,省出经费,全疆90%以上的军人都积极响应,每年每人可省出91.2元经费,挤出这笔建设资金后,王震又前往内地聘请技术人员,建立工业学校,培养技术骨干人员。
在王震的号召下,很快新疆就建立了煤矿、发电厂、水电站等12个大型工矿企业,紧接着纺织、农机、钢铁、水泥、榨油、轧花、皮革等中小型企业纷纷建立起来。

王震还组织交通部门积极修建公路,很快就修出一条贯通南北疆、全长2700公里的乌库公路。
1952年6月,驻苏大使张闻天路过新疆,他被新疆短短2年的变化十分震惊,专程写信给中央,赞扬王震将军在新疆的工作。
然而,就在张闻天夸赞不久后,王震突然遭受了严厉批判,被撤销一系列职务,迫使他离开苦心经营的新疆,这是咋回事?
这还要从王震推行新疆牧区改革说起。

王震在新疆职务被撤销
建设新疆之初,王震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着农奴制残余,其地主手里的土地为中农的7倍、贫农的11倍、雇农的120倍,很多贫困遭受着虐待和欺压。
王震心疼不已,他决定改变这一悲惨状况,于1951年5月开展了减租反霸活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此开始。

至1953年底,全疆9个专区约400万人完成土改,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对我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加。
不过在土改的同时,王震发现新疆畜牧业占比很大,其牧区人口为60万,占全疆的13%,大小牲畜为1000多万头。
可牧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上颇为落后,仍留存着封建社会思想,部落头目、王公贵族享受着诸多特权,掌握着大量畜牧、草场。
底层牧民长期遭到压迫和经济掠夺,每年都要给头领上交繁重贡税、免费放牧等。
王震本就是穷苦人家出身,他知道底层牧民被压迫的滋味,决定在土改同时进行牧改,加快将牧民从压迫局面中解放出来。
改革前,王震派出工作组进行巡查,了解到土改并不能触动地主的全部经济利益,很多地主同时也是牧主,他们手里拥有大量畜牧。

新疆百姓纷纷说:“土改了,巴爷还是巴爷,他们手中还有大量畜牧。”
有干部同志说,土改后,地主带着畜牧进山,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王震了解到,解放初期的匪患主要来源是牧区,这些人游牧而居,行踪不定,且牧区人烟稀少,一直没能改造,部落头目世袭制,很容易成反动头目藏身之所。
面对广大牧民和地方干部同志的迫切改革愿望,王震决定进行牧区改革,贯彻土改工作,保证全疆迎来新局面。
王震这一提议,得到了新疆分局的同意,随后电报被发往西北局。
不过王震是个急性子,没等西北局同意,他就雷厉风行地在伊犁牧区推行改革。
但一个月后,西北局复电,明确表示不能进行去取改革工作,应先集中开展土地改革,游牧区维持现状。

王震接到这一报告后,开始犹豫要不要进行改革,就在此时,新疆分局宣传部长邓力群从南疆调查回来。
当时,邓力群深入南疆农村,搞了半年的调查,他发现很多地主同时是牧主,掌握着70%的畜牧,尽管地主农田被没收,可这些牧主仍在剥削着大量牧民。很多牧民听闻只搞土改,伤心不已。
邓力群支持道:“西北局不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他们的观点是不能领导群众们前进的。”
有了邓力群的实践材料支撑,王震改革的信心加大,在众多同志们的支持下,他决定继续进行改革,并向中央、西北局同时作了报告。
然而,中央得知消息后,要求立即停止在新疆搞改革,对抓捕的一千余人,除反革命分子外一律不处理,且停止在群众中进行宣传。
紧接着,同年6月28日,中央召开了高层会议,对王震同志的错误改革进行批判,会议上宣布免除王震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军区政委、财委主任等职务。

毛主席:你坏了我的大事呀
大会上,毛主席说:“新疆工作的成绩是90%,错误是10%,错误性质是严重的,要纠正,但对王震的批判只传达县团一级,不能伤害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可见,毛主席对王震的处理持保留态度,虽然王震有错,但他在新疆的工作成绩是看得到的。
不久后,王震亲自见了主席一面,主席对他说:“你的问题是十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问题,你的错误只是半个小指头,就是太粗暴,不适宜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
主席的意思很明显,当时全国都在搞土地改革,第二阶段才是牧区改革。而王震在没有中央部署的情况下,没有牧区改革的经验基础下改革,必然会引发不可控因素。
一旦新疆牧区改革全面进行,那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牧区都会展开牧改,可这样一来对少数民族的拉拢工作大受影响,中央就会处在被动中。

王震
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复杂形势,先开展土改,如果土改顺利的话,再展开牧区改革,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这样才有利于新疆等地的团结、稳定。
王震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虚心接受中央的批评和决定。可接下来的形势发展,让他大受打击。
原来,1952年7月,西北局召开了对新疆分局工作的总结会议,会议主题是纠正牧区改革的错误,研究土改的下一步方案。
可会议中不少人全面否定了新疆分局2年来的工作成绩。
王震听到这些批评后十分难过,个人荣辱是小,可那些跟着他奋力打拼的驻疆战士们,跟着他付出心血和汗水,可这一批判让大家的努力不值一提。
这之后,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为受挫,经济建设工作在很长时间里一蹶不振。
这之后,王震因积劳成疾很快就病倒下来,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肠胃一次性出血2000cc,幸亏及时住院治疗才转危为安。

毛主席接见王震
1953年3月,王震转往北京医院进行治疗,毛主席得知后特意指示让杨尚昆前去看望。
回来后,杨尚昆对主席说:“看来王胡子还有点情绪。”
主席笑道:“岂止是有一点情绪,怕是牢骚满腹的吧。”
王震性格急躁,遇事火急火燎,早在1940年主席就批评过:“王胡子呐,你现在不是小将了,已经是名将了,你这粗暴的毛病应该改一改了,我等待你5年。”
毛主席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这才说出这番话。
因病情迟迟没能好转,在中央批准下,王震转到苏联治病,同年11月身体痊愈回到国内。
毛主席又一次找到王震,和他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错误。
1954年2月,毛主席亲签命令,王震出任铁道兵司令兼政委,一年后晋升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可见,即便王震有过错误的工作经历,仍被毛主席重用,那么他和主席有着怎样的交情?让主席如此放心?

毛主席和王震的“不了情”
王震和毛主席的最早相见是1925年8月,当时王震担任工人纠察队小队长,一天纠察队长让他派3个人用手摇车护送毛润之去往韭菜园。
一路上,毛润之向他们介绍了工农革命、工农思想,给王震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他特别告诫王震:“革命者要付出而不是索取,既然做革命,就要准备付出一切。”
直到后来,王震才知道自己护送的是大名鼎鼎的毛泽东。而毛泽东所讲的革命道理,点燃了他革命不灭的火把。
1930年9月,已是浏北游击一支队队长兼政委的王震再次见到毛主席,主席细细一看,这不正是当年开摇车的小队长,这次重逢让他们的友谊愈发深厚。

交流中,毛泽东对王震的声望和革命表现大为赞赏,希望他能在浏北组建湘东独立师。回去后,王震就拉着游击队创立了独立师,开始了创建湘赣根据地的斗争。
在战斗中,他反复阅读毛泽东写的小册子,一有空就反复琢磨,灵活运用朱毛红军的“十六字决”,打赢了一场场胜仗,很快就成长为红8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军长。
1934年初,王震参加了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他汇报了湘赣苏区的军事战况,并表明想要赢得第5次反围剿的胜利,必须运用毛泽东的“十六字决”战略战法。
当时毛主席没有指挥权,处境尴尬,会后王震前去看望,毛对他说:“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不能死打硬拼,要注重游击战、运动战。”
交谈中,王震得知中央让他前往苏联留学,他很是高兴。

不过毛泽东建议他回湘赣打游击,王震坚定说道:“主席让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
就这样,王震回到了湘赣苏区,到了边区后,他第一时间传达了毛主席消灭敌人的指示。
当时,其他各根据地在战场上接连失利,但王震、萧克因坚持按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很快就伏击了敌43旅,歼灭了两千余人,赢得中革军委的嘉奖。
1934年夏,中央红军因率战不利,决定先让湘赣红军率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
萧克、王震随即派出9000余名主力军,从江西横石出发,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硬生生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小路,顺利通过敌封锁区,和贺龙红3军会师,完成了长征先遣任务。
期间,王震身先士卒,率部一路前锋,面对湘江层层围堵的敌军,他亲自杀出一条小路。会师后,任弼时在总结大会上说过:“我军胜利突围,胜利渡江,王震同志立下头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震被任命为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率部前往山西抗日。
不久后,毛主席将保卫陕甘宁的安全交给王震,他对王震说:“陕北是个穷地方,养不了太多军队,只能放一些精兵强将在这里。”
接下来两年里,王震指挥359旅进行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进一步保卫了边区和群众的安危,主席赞叹道:“你们来到东边,东边就安全,你们来到北边,北边也安全了。”
之后,王震又率领359旅展开了南泥湾大生产任务,得到了毛主席的多次称赞和表扬。而后,王震又临危受命,完成了中央下达的“第二次长征”任务。
这次南下任务重,王震率部突破敌人100多道封锁线,和敌人战斗300余次,1946年6月重返延安,第一时间拜访主席。
毛主席激动握住王震的手,对他上下打量,动情道:“王震同志,你受苦了,受苦了。若是换个人,队伍可能就带不回来了。”

1947年春,胡宗南纠集25万大军,从三面发起对陕甘宁边区的围攻,毛主席第一时间想到远在山西的王震,让他负责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就这样,王震率部西渡黄河,火速赶往延安以东地区作战。
同年3月18日,胡宗南大军直逼延安,党中央发起了撤离延安的决定,机关人员陆续撤离,可毛主席依旧在紧张工作,警卫战士们急得团团转。
王震得知后吓了一身冷汗,连忙赶往主席住处,催他抓紧离开延安。毛主席见到他来了后,十分高兴,说:“有你王胡子在,我毛泽东安全得很呢。”
不久后,毛主席率昆仑纵队向小河村转移,可没想敌人追了过来,距离昆仑纵队只有四五百米远,眼看就要逼近主席身边。
在这危急时刻,王震如同天降神兵,率部从敌后发起了猛烈袭击,从而让中央安全脱险,主席高兴道:“我说过,有王胡子我毛泽东安全得很。”

正是王震将军积极执行毛主席的政策,始终站在主席身边,保护其安危,执行其命令,圆满完成其指令,备受毛主席的信任。
他们在危险重重、波澜壮阔的战争年间,也产生了浓厚的将帅情、战友情。也正因此,就算王震在新疆改革上犯了错误,主席依旧相信他,对他委以重任。
自1953年调离新疆后,王震依旧关心这块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土地,先后14次回到新疆视察和指导工作,每次来到新疆后都会深入群众、深入地方,和农民、官兵、干部广泛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
他还积极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先后多次给邓公写信,最终促使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王震是新疆屯垦事业的设计师,很多新疆干部同志说:“王老身在北京,心在新疆。”

就算是在北京,他也积极参加新疆部门在北京的活动,开会时碰上新疆同志,总会关切询问西北边塞的情况,他也积极欢迎新疆群众和干部来家做客。
1993年3月,王震在广州逝世,新疆各族人民听闻后无不悲痛,自发为王震将军缅怀哀悼。
根据王震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天山,永远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守望着这片广袤的大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