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心语拉呱

上接:

八陡瓶子:好嘴!

作者 孙兆喜

说的是八陡东窑为王村醋专门生产的肚大口小的“石瓶”。有句歇后语叫“八陡的瓶子——好嘴了”,这在博山、淄川已经成了口头语。

八陡瓶子,是从明末清初开始专门为王村醋生产的,专瓶专用,别人不太好假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淄川西部王村的酿醋业的兴盛期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其发展速度较快。从民间到官府,制醋食醋成了王村人生活中的一大嗜好,可以说是 “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至清末,王村大街上就已经有了大小几十家酿造黄酒和醋的作坊。

醋生产出来了,就要有盛器。过去的日用容器多是黑釉陶所制,淄博又是“陶瓷之都”,所以,这醋瓶理所当然的在当地选用。当时,淄川磁村、坡地、西河等窑业相继衰落,淄博窑业的烧造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博山八陡、窑广、北岭、福山、万山、淄川渭头河一带。嘉靖年间,博山一地“陶者以千数”。

随着生产工艺的精细和技术革新,淄博多数窑开始利用当地原料生产日用细瓷。传统的黑釉陶器生产窑场开始减少,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八陡凤凰岭东面的东窑“中标”。

东窑也叫玉祥窑,始建建于明代,最初有四座窑炉相连,故此又被称为“姊妹窑”;因其形状酷似馒头,当地人也称之为“馒头窑”。八陡的陶瓷窑业在明末清初特别发达,馒头窑随处可见。东窑总占地面积达两千余平方米。

东窑生产的这“石瓶”很特别,形呈扁圆状,个子不高,肚大口小,王村人叫它“母猪瓶”。因为它是用陶做的,里外涂有瓷釉,用它盛醋不漤味,不变质。

石瓶结实耐用,携带十分方便。只要用根细绳系在瓶口上,提起来就行。相传,有位老者雨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王村醋,路滑不小心摔倒,醋瓶子掉在地上摔碎了,唯瓶嘴完好,老汉无奈地随口念叨了一句:“这八陡的瓶子,就是嘴硬”。后来演变成了歇后语“八陡的瓶子——好嘴了”,多用来形容那些能说会道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石瓶的瓶肚和瓶嘴是分着制作的,成型后又粘在一起烧制。瓶嘴本来就制作的比瓶肚壁厚,加上肚子宽大、瓶口窄小,瓶肚盛醋后重力大先落地很容易破碎,瓶嘴只是震了一下,所以“嘴”就好了。

石瓶一次能装斤半醋。过去多用三截去皮不要节的高粱秸秆做成瓶堵(博山和淄川人读:zhu三声)子封口,这样密封严实。据说,只有清明这天耩的高粱长成的秸秆最好用。瓶口再罩糊红纸,煞是漂亮。

这种瓶子当时在淄博一带很盛行,几乎家家都有,虽说是盛醋的专用器皿,但人们还是会挪做它用,可以做暖被窝的温瓶用,也可以用它装上开水带着出坡喝。但醋厂也尽力回收,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去买醋,一瓶醋是二毛五分钱,如果拿瓶子去,只需要交一毛五分钱就可以了。

东窑除了为王村醋生产醋瓶外,还生产盆、罐、坛、蒜臼、温瓶等日用陶瓷器皿。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王村醋改用玻璃瓶子而逐渐停产,整体搬迁到青石关的大窑继续生产日用陶瓷器。

八陡东窑是八陡陶瓷的代表性窑址之一,被定为淄博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韩国官窑专家来此考察时感叹,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合理的一座“姊妹窑”。

如今八陡有条以此命名的胡同叫“东窑胡同”,即北河口凤凰小区八号楼位置。虽说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古窑遗址不断被人为地蚕食,加上雨水多滑坡以及管理不善,世纪初还剩下一半被杂草簇拥着,如今已很难找到“窑”了。

石瓶因王村醋而生,王村醋因石瓶而盛。车夫们推着小车到八陡装上醋瓶子送到王村,再从醋厂装上醋运回博山城。于是,王村醋让八陡东窑的陶瓶子名扬四方,东窑的陶瓶子又让王村醋走向了更远的地方……

如今,八陡瓶子已很少能见到,而王村醋依然鹤立鸡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陡,黑山大山炭,因为资源枯竭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八陡镰刀,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人很少使用镰刀了,它也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八陡瓶子,由于携带和使用不便,且它是专门给王村醋生产的,随着王村醋的兴衰,东窑在上世纪中期就已倒闭。

八陡还有一名产品叫“猪胰子”,它可以和淄川城里的“菜园大花皂”媲美。但因地域的限制,它尽在博山周边有誉。随着品种繁多的洗漱护肤品上市,它和“蛤蜊油”一样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的发展,八陡那些名优产品也仅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