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如今各个城市的名字,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做出改变,与以往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对于安徽有所了解的就会知道,安徽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省会之争,最终是毛主席一声令下,才将合肥定为安徽省会。那么为何主席会在一众建议当中,选择合肥留下不要动,最终还将合肥定为安徽的省会呢,事件的起源时间要在清末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安徽有所了解的就会知道,蚌埠,合肥,安庆,芜湖四城,曾都有机会成为安徽的省会,这四个城市均有各自的特色存在。就如芜湖的存在,这个城市是安徽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就意味着此处是安徽极为重要的经济来源,这样的情况下芜湖成为省会是极为合理的。但是后续因为此城市的人口较少,最终没有被设为省会。

蚌埠之所以可以有机会竞争省会,起因在于清末时期,津浦线通车与淮河相交,而蚌埠正处于相交之处,也因此令军阀时期,倪嗣冲将安徽督军公署设在蚌埠,政治地位的提升,令蚌埠受到极高关注。因此令安徽省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后续甚至有人产生想要将省会迁往合肥的想法。但是最终此想法并没有成行,因此令安徽的省会一直被搁置,没有确认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的发展一直不太顺利,仅有5万人口的小城,各方面均极度落后,也因此令很多人认为,安徽的省会应该变动一下,芜湖就是极好的一个选择。毛主席前往安徽视察工作,正处于安徽省会之争的时期,毛主席在看遍安徽后,做出最终指示,称合肥为皖之中,也就是指要将安徽省会定为合肥,其他城市不做改变。

许多人对于当时主席的决定,并不理解,毕竟当时从发展情况来看,芜湖显然更适合担任省会,为何主席会坚持省会不迁出合肥。后续通过合肥的发展,就知道主席是多么的明智,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徽是极具战略价值的城市,如若省会处于江边,会有各种问题出现,而合肥居中的位置,可以有效的减少隐患出现,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担任省会之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点则是发展问题,合肥处于中间位置,向四周其他城市均衡发展,可以很快的实现此目标,便利于政府进行规划。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合肥的发展就被快速提升上来,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合肥均全力配合发展政策,在10年的时间内,合肥经济迅速崛起,甚至一度达到全省GDP第一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肥省会的地位,就逐步的突显出来。

不仅如此,合肥还极为重视科技发展,时刻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至今合肥已经拥有中国科技窗口的美称。不得不说,主席是相当具有远见之人,将合肥定为安徽省会,是相当明智的选择,令安徽可以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地区如若省会选择得当,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合肥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希望安徽后续发展可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