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杀后,东汉朝廷的政治权威,再次跳水一波。所以,王允、吕布把持的东汉朝廷,实际已经沦落为一方诸侯,也就是军阀。皇帝和朝廷的命令止步于长安,关东地区事实上已经各自为政。

但皇帝和朝廷也不是啥用没有。

继董卓之后,第二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允、吕布组合,明显占着道义优势。这里的“挟”,不应该恶意理解成胁迫,也可以理解为协助。所以,权且可以看做是一个中性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乱世之中,“挟天子”的道义优势能有啥用?

只要利用得当,即便不能重振朝纲、恢复汉室,也能在乱世博弈中占尽便宜。这一点,看后来的曹操就会清楚。单凭曹操,很多事情根本办不了,但汉献帝出面,就能办;很多资源根本无法染指,但汉献帝出面,就能染指;很多困局根本无解,但汉献帝出面,就有解。

相比曹操、袁绍这些枭雄,王允、吕布这俩人的危险系数和野心指数要低得多。

王允是豪族名士,而且忠于汉朝,最后也算以身殉国。所以,他有恢复汉室的愿望。这种愿望的强度和纯度,甚至能超过刘备。

吕布是军事强人,但比之袁绍、曹操这些人,他对献帝的忠诚更纯粹。献帝沦落洛阳,本就想让吕布来迎驾。

所以,这俩人既能充分利用汉献帝和东汉朝廷的合法性资源,又不至于架空皇帝、反噬东汉。

既然是这样,那王允、吕布这对新军阀为何会昙花一现、转瞬成哀?

首先是局面非常凶险。

杀董卓是一场政变。无论这场政变是正义还是邪恶,但肯定是蠢。为啥皇帝不能一剑捅死权臣?因为皇帝可以捅死权臣,却接收不了权臣的权力,也解决不了只有权臣才能解决的问题。权臣董卓的确死了。但献帝和王允无法接收董卓的权力。

其中最硬的权力就是凉州兵。

并州兵可以接收。吕布是并州军事集团的代表。有吕布在,并州兵不会闹事。王允是并州名士。有王允在,并州兵与有荣焉。但丁原死后,并州兵集体加入董卓军事集团,成为凉州兵的配角。所以,真正的权力是凉州兵。

那凉州兵在哪?

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

董卓逼着朝廷迁都关中。然后,他自己在洛阳跟关东诸侯打了一年仗。最后,打累了、打烦了,董卓也就返回关中。但是,凉州兵没有跟董卓一起回来,而是还在东方前线对付讨董联盟,具体来说就是今天河南的三门峡地区。

所以,董卓被杀后的局面是:洛阳以东是关东诸侯,洛阳以西和关中以东是西凉兵,关中长安是东汉朝廷和王允、吕布。

凉州兵成了关东诸侯和东汉朝廷之间的一支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凉州兵战斗力一般,那就会在东西两方的合力绞杀下灰飞烟灭。但问题是西凉兵的战斗力堪称顶级。往东关山东诸侯肯定没戏,一是关东诸侯不好打;二是洛阳一带烧成无人区。所以,他们一定要往西打,也就是攻打王允、吕布这对新军阀。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局面使然。在当时的这个局面下,西凉兵肯定要造反,而且造反之后就会往西打朝廷。

其次是平衡彻底打破。

桓灵以来,东汉朝廷的统治权威不断跳水。但是,皇帝一直都在,所以跳水有限。内部皇帝跟豪族打、外部朝廷跟胡人打。虽然皇帝居中调度、朝廷有所作为,但主要赏罚,而很难靠权威。罚就是党锢,豪族不听话,那就得打屁股;赏就是花钱,劲卒拼命沙场,那就得给钱花。但是,纯靠赏罚的统治成本太高。不令自行,就是权威。但朝廷既不能对东部豪族不令自行,又不能对边地将领不令自行。

黄巾起义后,皇帝和朝廷不仅要继续加大赏罚力度,而且还要批量放权。于是,允许地方州郡自行招募士兵平叛黄巾起义。汉末军阀几乎全都参加过平叛黄巾起义之战。在平叛的过程中,州郡建立了地方武装、官员建立了私人武装。所以,军阀时代的形成,跟黄巾起义密切相关。如果之前的权威仅在上层失效,那此时则是在基层失效。因为老百姓不仅不听话,而且敢造反。

这时候,朝廷的权威只能依靠传统的惯性维持。何进被杀后,连惯性都没有了。东部豪族和西部将领在朝堂上剑拔弩张,最后董卓胜出。这时候,帝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已经彻底撕裂,皇帝成了傀儡、朝廷成了摆设。

但董卓时代,东汉还能维持脆弱的平衡。

董卓时代已经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但是分裂中有平衡。朝廷的权威虽然没了,但董卓的权威可以反哺朝廷。董卓给名士封官,同时压制西凉将校,所以赢得了部分名士的支持。比如王允和蔡邕等人,不管喜不喜欢董卓,但都给董卓办事,而董卓也给这些人官做。并凉劲卒集体倒向董卓,董卓又一直把持朝廷,所以朝廷也算有了一支暴力武装。

但是,董卓被杀之后,平衡被彻底打破,各种矛盾瞬间爆发。

听说董卓被杀,而且是被并州人杀的。于是,东部前线的凉州兵立即屠杀军中的并州人。王允和吕布都是并州人。当并凉矛盾爆发,这对并州组合不仅无法控制凉州兵,而且也不会被凉州兵信任。

凉州兵内部也出现分裂。上层中郎将一级的军官,比如徐荣、胡轸,与基层校尉一级的军官,比如李傕、郭汜,完全就是两种反应。前一种犹豫着依附朝廷,后一种则直接造反。

关键是董卓死后,没有产生能够取代董卓的军事强人。吕布完全不够格,所以成为王允的附庸。而王允与吕布组合的紧密程度,远低于董卓与王允组合。这一点最要命。军事与内政无法和谐,都不是不能一起解决问题,而是会被问题解决掉。

第三是王允愚蠢透顶。

局面凶险、平衡打破,那王允、吕布是不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办法是有的,而且不难想。

吕布建议王允发布赦令,让凉州兵安心。但王允认为“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如果发布赦令,那就是先认定了凉州兵有罪所以才赦;如果是这样,那不是让凉州兵更加自疑吗?所以,发布赦令不行。王允把自己的书生逻辑套用到耿直的凉州兵身上,也是一种书生误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布又建议那就把董卓搜刮的财宝给大家分了,起码先让内部团结一波,然后才能一起解决外部问题。“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縠纨素奇玩,积如丘山”。这是老大一笔巨款。但王允还是不同意。

可以说吕布的这些建议很有见识。在揣度心理、笼络人心方面,吕布比王允有经验。但秀才遇到兵有力说不通,兵遇到秀才同样有理说不通。因为这两种人不是一个讲理、一个不讲理,而是讲的不是一套理。

有人建议派皇甫嵩接手凉州兵。皇甫嵩也是凉州人,而且还是当世名将,名望、出身都比董卓好。凉州兵更愿意跟着董卓。但董卓死了,这时候,让他们选择跟着皇甫嵩也不是不行。而且,东汉朝廷一直就想让皇甫嵩接手董卓的军队。但王允仍旧不同意。

“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关东诸侯才是自己人,让皇甫嵩接管凉州兵,然后屯兵陕县,那关东诸侯怎么安心?但当时的问题是凉州兵最不安心。

之前专门讲过王允的履历。简单说就一句话:王允这种人没啥本事,也不可能有啥本事。

名士官员不是基层行政中炼出来的,也不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而是靠家室、靠籍贯、靠行为艺术、靠互相吹捧评出来的。这类奇怪物种能有啥本事?

他们垄断社会资源、拥有强大影响力,甚至承担起组织社会的功能,但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位置。风平浪静的时候,谁都能掌舵。但风不平浪不静呢?

面对董卓被杀后的凶险局面,王允不仅没能左右逢源,而且一直昏招迭出。

在内部关系上,他没能团结长安朝廷,而且日益固执、日益骄横,“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甚至,不顾众人反对杀了大名士蔡邕。蔡邕是一个让董卓和曹操都器重的名士,却被王允杀了。对于吕布,王允仅是把他当成杀死董卓的工具人。等董卓死了,他对吕布只剩下鄙视。“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所以,吕布的建议,不管有没有用,王允统统不听。你就是个匹夫,所以全是匹夫之见,我凭啥要听。

在外部关系上,王允对凉州兵的处置堪称火上浇油。这是最错的一步。对于凉州兵,他连个赦令都不肯给。不给赦令,还要罢兵,也就是把凉州兵遣散回家。但这伙人前有诸侯、后有朝廷,还怎么敢回家?于是,“当悉诛凉州人”的谣言也就传到军中。一群武力值爆棚、恐惧到极限,而且还没了退路的人,剩下的也就只有攻击性。

“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恐惧在凉州人中广泛蔓延。等到李傕杀到长安的时候,自发而来的凉州兵已经多达十万。这支力量是王允、吕布无论如何都无法抵挡的。

王允被杀、吕布逃亡,而关中大地则迎来一场巨大浩劫。因为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凉州兵还要互相厮杀。

董卓死后,大的平衡打破,小的平衡也被打破。凉州军事集团也发生了分化。上层的中郎将,要么直接造反然后直接死掉,比如牛辅,董卓的女婿,领兵造反却死于乱军;要么归附朝廷而或死或亡,比如徐荣、胡轸,带兵去打李傕,结果一死一亡。还有在当时置身事外的,比如段煨,李傕郭汜在长安杀来杀去的时候,这家伙却在华阴种地。

所以,李傕、郭汜这些人,都是凉州兵中的小角色。他们在士族眼中啥也不是,而在凉州兵眼中同样啥也不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董卓重新整合凉州兵。所以,大家只能杀来杀去。这时候,最倒霉的就是关中百姓。

公元192年,四月,李傕兵入长安。公元193年,关中洪水泛滥。公元194年,关中连月不雨。公元192年,关中还有几十万户人家;公元195年,关中已经荒无人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