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关注”,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2月2日,驻守江西吉安的国军哨兵,正如往常一样在哨位上站岗,密切观察周围动向。

忽然间,不远处河流上一道醒目的红色,吸引住他的眼球。

哨兵定睛一看,只见一块木匾上固定着一个竹篓,里面用红布装着一包鼓鼓囊囊的东西。

将其打捞起来后才发现,上面竟还写着五个大字:

“张辉瓒首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哨兵的脸瞬间吓得惨白,赶忙抱起竹篓朝指挥部跑去。很快,这件事便层层上报,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

老蒋暴怒之余,下令拨款1万大洋为张辉瓒举行国葬,还专门召集10万人迎灵祭奠。

与此同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在收到张辉瓒的死讯后,亦无一不是面色沉重、痛心疾首。

张辉瓒究竟是何来头?又是怎么死的?他的死为何令国共两党都如此沉痛呢?

张辉瓒其人

1930年10月30日下午4点,江西省吉安一带,随着毛泽东、朱德一声令下,潜伏在山林间的红军战士一涌而出。

原本听从老蒋指挥,来此执行第一次“围剿”中央苏区行动的国军部队,瞬间“反主为客”,落入我军的包围网之中。

面对来势汹汹、战斗力爆表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国军士兵吓得是阵容大乱,个个如没头苍蝇般四处逃窜,根本无心恋战。

一片混乱中,一道胖胖乎乎的灵活身影格外显眼。只见那人躲在树后,三下五除二脱掉衣服,然后扒掉一具国军尸体的军装,草草套在身上,便连滚带爬的朝山林深处跑去。

此人正是张辉瓒。

张辉瓒于1885年出生在湖南长沙,由于父辈是地主,家境优渥,张辉瓒从小就接受着优质教育。

一心从军的他,先后就读于湖南兵目学堂、军官讲武学堂,之后又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攻读步兵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专业性军事人才,张辉瓒学成归国后,毫不意外的受到重用。

他先是得到湖南省都督谭延闿的青睐,接连担任湖南军政府参谋、军需学校总队长、省警务处长等要职。

1923年投奔国民党后,他被任命为湘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之后又以国民革命军第4师师长的身份,率部参加北伐。军事生涯可谓顺风顺水。

国军二级上将兼老蒋的高级幕僚熊式辉曾说:

“蒋一切用人行政不外三缘:地缘、血缘、学缘”。非蒋家亲戚、浙江老乡、黄埔学员,很难入他的眼。

而张辉瓒虽然与这三点毫不沾边,却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

一方面,张辉瓒性格机敏,会看眼色,会来事儿,而且尤为忠心。到了何种程度呢?后人总结其脾性特征时,第一点就是:效忠上司,为其卖命。

另一方面,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之际,张辉瓒积极响应蒋介石的“清党”号召,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关键在于,张辉瓒此举并非单纯站队,而是打心底里对共产党恨之入骨。

毕竟对于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尝尽上位者红利的他而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严重危害了他的利益。

连带着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张辉瓒都嗤之以鼻,称之为“屁三民主义”。

毫无疑问,这些完美切中了蒋介石的取向。

1929年9月,张辉瓒被晋升为中将军衔,担任国军革命军第18师师长,兼“江西全省剿匪总指挥”。不说左膀右臂,妥妥也是蒋介石眼前的大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剿”总指挥

1930年9月18日,一直拥兵关外、坐山观虎斗的张学良,通电宣布东北易帜、拥护中央。

他亲自带领10余万东北军,兵分三路进关助蒋。短短10余天,便占领天津、北平、河北等华北重镇。冯玉祥、阎锡山大军全线崩溃,不得不下野求和。

原本在中原大战中处于劣势的蒋介石,就这么一夕之间反败为胜,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原大地。

尽管大权在握,老蒋却没有丝毫安心。因为在他深陷军阀混战之际,工农红军迅速壮大,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已经发展到近10万人,还开辟了10多块革命根据地,深受当地百姓拥护。这让一心追求独裁的蒋介石,异常恐惧不安。

于是10月份,中原大战刚刚落下帷幕,蒋介石马不停蹄调转枪口,对准共产党。

他以“3到6个月内消灭红军”为目标,下令对各苏区展开大规模“围剿”,尤其是位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红色大本营”——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区)。

正所谓“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同月底,蒋介石调集10万重兵,决定率先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力图给红军主力致命一击,同时狠狠给共产党一个下马威。

为确保一切万无一失,蒋介石特别任命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国军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担任总司令,统揽全局。同时亲自点将张辉瓒任“前线总指挥”。

张辉瓒本就是个“反共急先锋”,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更加令他斗志昂扬,下定决心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1930年12月16日,张辉瓒率国军第18师打头阵,兵分三路从江西吉安、福建建宁一带,由北向南朝中央苏区发动“围剿”。

一路上,为了助长气焰,张辉瓒还下令在大街小巷贴满了标语,其中最令他满意的就是“剃了朱毛的头”。

值得一提的是,张辉攒出兵前曾赌咒立誓:

“吾党与共匪势不两立,此番不剿清,誓不生还。”

不料,竟一语成谶。

最高级别战俘

要知道,彼时驻扎中央苏区的是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担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一个指点江山,一个用兵如神,堪称强强联手。

面对敌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袭击,两人镇定自若,迅速制定下“诱敌深入、中间突破”的应对之策。

这也是我军的招牌战略方针,具体拓展可参见毛泽东的一副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总之,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主力迅速抽身,朝赣西地区转移,提前到吉安县东固镇、永丰县龙冈镇一带设伏。只留下小股兵力边打边退,伪装出“落荒而逃”的假象,从而混淆敌人视线。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张辉攒所部便占领了东固、福田、龙岗等地,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追了这么久,迟迟不见红军主力,张辉瓒手下一参谋不禁慌了神,提醒说:

“都说朱毛用兵如神,眼下这情况似乎不对,应该小心为上”。

奈何,张辉瓒从小到大,从未尝过失败的滋味。狂妄自大的他,一意孤行的认定红军就是怕了自己。

他得意洋洋的说:

“用兵如神?我看不过如此!朱毛我要活的,这次我要让委员长知道,谁才是三头六臂。”

就这样,张辉瓒果断下令各部全力追击,势要一鼓作气消灭共军。

结果不出所料,12月30日,当急功近利的张辉瓒,率18师猛攻龙岗之时,他便落入了红军的天罗地网之中。

恰逢这日大雾弥漫,借助天赐良机,一支红军部队迅速向龙岗西北斜插过去,成功切断国军18师和两个后备旅之间的联络,然后分头包围。

待下午4点左右,大雾散去,张辉瓒看到的就是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红军战士。

一时间,国军士兵怂了,一个个不是丢盔弃甲、举手投降,就是抱头逃窜。

张辉瓒同样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手足无措。想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干脆了当的抛下师部,换上一件普通士兵的上衣,就急匆匆朝深山老林里逃去。

寒冬腊月的,天色甚至还未黑透,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就以我军大获全胜告终。

这一战,红军一口气全歼国军第18师和两个旅9000余人,俘虏多名国军兵团旅级干部。

而其中军衔、职位最高的战俘,自然就是张辉瓒。他在一个长满灌木的山洞里,被红军战士搜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张辉瓒还想着垂死挣扎。他摆出一副软弱好欺的模样,还没等红军战士开口询问,就主动交代说:

“我是师部的书记官”。

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反倒引起红军战士的注意,仔细打量了他一番。

且不说,张辉瓒白白胖胖、一看就养尊处优的体型,在一众或消瘦、或健壮的士兵中,显得格格不入。单单是那身军装就不对经,明显小了紧绷绷的,而且只扣了一颗扣子,十分凌乱。

不一会儿,在红军战士质疑、讽刺的视线中,张辉瓒也感觉到了自己谎言的可笑,与毫无说服力,只能承认了身份。

公审被处死

张辉瓒的落网,令全军上下振奋异常,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更是敲锣打鼓的欢呼庆祝。

因为张辉瓒不单单是国共交战以来,我军俘虏的国军最高军官;更是十恶不赦的恶魔。

自打1930年被调入江西,任职南昌卫戍司令起,张辉瓒就有了“张屠夫”的称号。

为了向蒋介石表忠心,他疯狂制造白色恐怖,一边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严刑逼供、拷打;一边还罗织罪名,残害无辜群众,曾下令称:

“40里内凡10岁以上男女格杀勿论。”

一次他带着部下在九江某街道上巡逻,只因一个哑巴腰间系了根红腰带,又无法讲话为自己解释。张辉瓒竟不顾下属的恻隐之心,强行给其扣上“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当场枪杀。杀人俨然是他取乐的方式,简直惨无人道。

仅仅一年多时间里,就有上千名中共战士惨死在张辉瓒的屠刀之下,无辜横死的老百姓更是不计其数。整个南昌都处于腥风血雨之中,民众苦不堪言。

雪上加霜的是,张辉攒不仅残暴嗜血,还视财如命。他强占民房、强买勒赊、搜刮民脂民膏,还经常挨家挨户到商户索要军饷,最多的一次高达10万两银元。一旦百姓交不起,轻则砸店、烧房,重则直接枪杀示警。

就连底下士兵的饷银,张辉攒都不放过,除了留点基本的饭钱外,大头全都被他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这也是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张辉攒部队如此不堪一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根本不愿替这个“暴君”卖命。

总而言之,中央苏区的民众们,无一不对张辉瓒深恶痛绝。

1931年1月28日,在苏区人民的强烈要求之下,针对张辉瓒的公审大会,于东固富水河坝上召开。

据史料记载:这一天,十里八乡的民众自发聚集于此,带着火把拿着干粮纷纷自觉涌来,形成“万人公审大会”的盛况。人们情绪激动,“抽筋”、“剥皮”声不绝于耳。

自古以来,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何况是这么一个杀烧掳掠、无恶不作,背负数千条人命的刽子手。

群情激奋之下,大家等不及审判流程,纷纷冲上台对张辉瓒拳打脚踢。

一片混乱中,几个因张辉瓒家破人亡的青年,直接将他拉到主席台旁的田间,枪毙后手起刀落,任其身首分家。

紧接着便上演了开头那一幕。仍不解气的民众们,将张辉瓒的头用红布包裹,装进竹篓,然后绑在木匾上放入赣江中。

一来施以惩戒,让其永远无法入土为安;二来让河流载着张辉瓒的首级,去给驻扎下游的国民党报信。

惨痛损失

按理说,双手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得以伏法,本应是众望所归的大好事。

就像张辉瓒被俘后,毛泽东还专门写了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庆祝: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甚至于朱德的夫人吴若兰,都是被张辉瓒杀害的。

可现实却是,毛主席、朱德得知张辉瓒死讯后,一时间是痛心疾首、愁眉不展,忍不住的唉声叹气。

当然,这绝非是因为张辉瓒有何隐藏身份,或毛主席欣赏其能力,想将他招诚。而是因为,他背后牵扯着上百名中共党员的安危。

前面提到过,由于忠心耿耿、且“剿共”战绩突出,张辉瓒深受蒋介石看重。

得知心腹爱将被俘的消息,蒋介石第一时间令鲁涤平,设法与中共方面协商“赎张”的相关事宜。

至于“赎金”,蒋介石不仅开出了20万银元外加20担医药用品的惊人价格,还许诺愿意释放囚禁牢中的100多名中共党员,只要张辉瓒平安回来。

尽管张辉瓒罪无可赦、罪该万死,但从大局考虑。且不说那20万银元,能让多少百姓填饱肚子;那20担医药用品,又能挽救多少伤员的生命。单单是身陷囫囵的100多名战友,他们的安危就不得不重视。

多番权衡、商讨之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在内,绝大多数中共领导人,都选择了“交换战俘”这条路。

在中共中央为此事专门召开的大会上,毛泽东明确建议:

“打死张辉瓒对时局不会带来任何实际意义。利用他交换物资和被扣押的党员,才可以充实革命力量。优待俘虏,有助于瓦解国军,壮大自己。”

与此同时,周恩来亲自负责起“赎人”一事,选派军委副秘书长李翔梧、中央特科战士涂作潮为代表,赴南昌协商具体事宜。

不料,就在毛泽东等人为释放张辉瓒、救回被捕战士四处奔走之时,暴怒的苏区民众竟在公审大会上掀起动乱,直接将其斩首。

此举无疑意味着,“交换战俘”计划的破产。落到国民党眼中,更是我党出尔反尔的挑衅之举。

所以,收到张辉攒被处死消息的一刹那,毛主席便猛然意识到,那100多名中共战士的生命,恐是被推到了悬崖边。

不祥的预感总是不会出错。蒋介石下令:中央以张师长死难壮烈,准予国葬,照陆军上将例褒奖抚恤,由江西省政府拨款1万元办理丧事。

而随着这场聚集10万人、持续2个多星期的国葬展开,国民党同步掀起了惨绝人寰的报复行动。

被关押在南昌下沙窝监狱的100多名中共党员,被敌人用电击昏装进麻袋,然后丢进赣江中活活淹死,悲壮牺牲。

其实,对于张辉瓒该不该死一事,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他残害了如此多中共战士和无辜民众,本就罪该万死;也有人认为,如果暂时留他一命,就能救回许多人的生命,避免了如此惨烈的牺牲。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