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从建军开始,一直是遵循的官兵平等的原则,所以无论是红军,还是八路军,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我军一直没有实行“军衔制度”。

可是在朝鲜战争时期,彭老总也觉得对部队实行军衔制度很有必要,因为友军都有军衔,而我志愿军当时无军衔,指挥作战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们解放军也开始进行军衔评定的前期工作,一直到1955年国庆节前期,授予名单才算完全敲定。1955年9月27日,开始对全军进行授衔工作,十大元帅,十大大将,55位上将(后来又授予了两位),中将175名,少将802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5授衔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次授衔,规格很高,能够授予开国将星,是无上的荣誉。当然这些开国将军里面,出身也是相当复杂,有我军建军的主要领导人和将领,也有半路加入红军或者八路军的将领,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起义将领。

其中东北军出身的将领一共有25位,分别是一位上将,一位中将,23位少将(其中7位是1964年晋升的,55年大校)。

比较出名的东北军开国将军有开国上将吕正操,还有中将万毅,少将之首的解方,开国少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等人。

其中吕正操将军是比较早加入八路军的将领,而且当年吕正操将军带领的是一个整团参加了八路军。

吕正操,辽宁海城人,1904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一个农村家庭,从小目睹日本人在东北烧杀抢掠,所以立志参军报国。

1922年吕正操加入张学良的卫队旅,因为吕正操的年龄和少帅张学良相仿,并且能力出众,被张学良所赏识,张学良把吕正操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吕正操毕业后,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和秘书。

吕正操和张学良交情很深,经过多年的磨练,吕正操在1932年已经任东北军116师647团团长,参加过对日的作战,支持北平学生运动,1935年,吕正操在北平建立了东北武装抗日救亡先锋队,不过随后被张学良调到西安,在张学良家里管理内勤。

1936年,吕正操跟随张学良参加了“西安事变”,期间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和正确,对共产党更加的信赖。

西安事变后,吕正操回到了647团任职,647团有很多人参加了共产党,由于共产党员在647团的活到引起了东北军上层反动军官的注意,东北军把647团同其他团进行了混编。混编后,吕正操任691团团长。1937年5月,吕正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初期,吕正操率领691团对日军进行了三次激战,杀敌700多人。1937年10月,691团在晋县小樵镇驻扎,吕正操主持召开了决定部队前途命运的全团官兵代表会议,率领全团脱离东北军,组成人民自卫军。

实际上这时人民自卫军已经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1938年吕正操和晋察冀军区取得联系,没多久人民自卫军被晋察冀军区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

从此以后,吕正操领导冀中军区发展壮大,并且参加了百团大战,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时,冀中军区已经发展到了10万人。八路军第三纵队,一部分划归晋绥军区建制,后来编入西北野战军;另外一部分被划归晋察冀军区建制,后来编入华北野战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吕正操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解放战争时期,吕正操专门管理东北的战备物资运输,为保障辽沈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建国后,吕正操任铁道部副部长,1955年大授衔,吕正操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吕正操将军也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2009年逝世,享年10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东北军的团长,到开国上将,吕正操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当年跟随吕正操一起脱离东北军,加入八路军的东北军军官主要有沙克、于权伸、赵承金、封永顺、赵东寰,五人都授予开国少将。

沙克,东北人,也是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很早就同吕正操一起任职,曾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647团团部副官,连长,第691团团部副官,代营长。

吕正操“小樵改编”时,沙克是副官,人民自卫军成立后不久就进行了扩编,用原691团机枪、迫击炮连为基础编成特种兵团,沙克任团长。冀中军区成立后,沙克任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随后又任冀中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沙克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是韩先楚)副司令员,40军副军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训练部副部长,军训部部长,空军学院副院长。1955年授予少将。

于权伸,东北人,东北军陆军讲武堂出身,吕正操率领一个团脱离东北军时,于权伸任人民自卫军第二总队队长,第二总队是由691团三营改编的,后来人民自卫军发展到3个团,于权伸任第二团团长。

冀中军区组成时,于权伸任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辖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3个团和1个特务营。在抗日战争中,于权伸多次进行对日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后期,于权伸所率的分区部队整编为8个团并升级为野战军。8个团,怎么也可以组成一个军了,不过于权伸这时候调任为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担任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于权伸大部分时间没有在作战部队,直到1949年才任河北军区209师师长。

建国后,于权伸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朝鲜战争时期,任23军参谋长,55年授予少将。

赵承金,东北人,满族,东北军陆军讲武堂出身,东北军历任营长、副团长。参加吕正操领导的“小樵改编”,是吕正操的三个“得力干将”之一。

人民自卫军组成时,赵承金是第一支队队长,第一支队是691团三营改编而来的。冀中军区组建时,赵承金任第1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赵承金参加了冀中军区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等战役,为冀中军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部队由原来的一个营发展到了后来的9个团。

解放战争时期,率领部队开到东北,后来历任辽宁省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嫩江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区170师师长。建国后,赵承金任热河省军区司令员。55年授予少将。

封永顺,河北人,早年参加东北军,东北军陆军讲武堂出身,参加吕正操率领的“小樵改编”,当时封永顺是691团军械长。

人民自卫军组成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军械处处长,后来一直管理部队后勤和军需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1948年任华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兼军械部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后,任总后勤部军械部副部长。1951 年任总军械部第一副部长。55年授予少将军衔。

赵东寰,东北人,1930年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吕正操率领部队改编人民自卫军时,赵东寰任人民自卫军参谋处处长,后来任冀中军区第三团团长。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任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三十八军一五一师师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副军长。

建国后,主要在中南军区工作,1952年任高级工兵学校校长。55年授予了少将。

由此可见,吕正操率领一个团脱离东北军加入八路军,一共产生了一位上将和5位少将。其实吕正操授予上将,还是比较合适的,毕竟冀中军区是他一手创立了,当时“冀中吕正操”曾经让日军闻风丧胆!

并且解放战争时期,吕正操是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55年授予上将很正常,毕竟肖劲光也是副司令员,都授予了大将,当然肖大将参加革命太早了,自然要考虑进去。但是纵观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绩,吕正操将军授予上将是实至名归的。

而吕正操手下的5位得力干将只授予了少将,这个可能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在作战部队任职有关,当时可能也是考虑几位将领都是东北军出身,在东北担任地方军区司令员更能开展工作。

不管怎么样,吕正操将军一手带出了冀中军区,还有5位开国少将,实在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