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都努力在11月前缓和关系,达成和解。拜登又闹出了“大乌龙”,遭美方直接打脸。在中亚问题上,普京需要更信任中国。中美能否和解?拜登又闹出了什么乌龙?

中美和解正在快速推进

近期,中美之间的关系缓和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从最初步的中美部长级对话,到达成恢复交流共识的维也纳对话,再到氛围友好的华盛顿的中美商务部长会晤,中美两国一直再向外界释放出缓和的信息,表明中美之间脱离关系低谷,恢复缓和进程的意向。

在两国高层交流逐步的恢复的同时,双方的驻外人员活动也开始逐渐密切。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消息,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5月23至24日,对重庆进行了访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从伯恩斯本人在两天访问中发布的社交媒体推文来看,他的这次访问并没有涉及到中美之间的分歧或者合作问题,而是打了一手“温情牌”。他在重庆拜访了抗战时期。美国援华将领史迪威的办公旧址以及重庆飞虎队展览馆、二战时期美国驻华大使馆旧址等地,追忆了中美曾经联合作战的历史,并表示在二战时期,“美国曾经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他的这一番表态,无疑是想以中美曾经站在同一战线的历史,来为今天的中美关系缓和“加分”,向外界传递出美国的态度,为中美关系解冻营造氛围。

在伯恩斯造访重庆后,中国驻美大使馆也立即有了动作。刚刚赴美履新的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5月25日。与美国副国务卿纽兰进行了会面,向美国方面传达了,继续落实中美领导人巴厘岛会谈共识,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的消息。

在两国交往中,驻外人员的活动往往比两国高层之间的交流更能代表关系的发展趋势。因为大使馆这一机构,不但是与对方政府联络的机构,还直接连结对方国家的社会民间,有更强的舆论敏感性。驻外机构想要开展活动,必然要有双方足够的共识做铺垫。

此番两国驻外官员在在高层对话的大背景之下,不约而同地着手在两国社会间营造更有利的氛围,显然是中美的关系缓和进程已经走过了初步阶段,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

从双方的外交实际动作来看,这一速度不可谓不快。从去年11月中美首脑巴厘岛会晤到二月份的中美气球事件之前,双方在三个月内经过多次外交接触,才将中美关系推进到部长级官员访问的程度,而驻外人员活动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中国驻美大使的职位甚至空缺了五个月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今,同样是三个月的长时间外交冻结之后,中美从部长级对话到恢复驻外人员交往活动仅仅一个月时间,凸显出焦急的姿态。

这其中尤以美国方面的态度最为反常。在一贯的对华强硬政策之下,中国宣布对美国在华半导体企业美光科技进行部分采购限制之后,美国国内一片反对声音,但白宫却给出了格外温和的回应,表明美光事件不会影响中美之间对缓和关系所作的努力。

中国方面虽然仍旧保持着底线,仍旧关切美国对华不当政策与制裁,但也明确表示,会同美国保持沟通管道,这和中美关系最低谷时期的“拒绝为了对话而对话”,也已经有了一些改变。

而真正让中美如此快速达成相互妥协、开始缓和关系的,很可能是一场11月的重要会议。

中美为何要在11月之前达成和解?

今年11月,美国将作为主办方,来举办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届时该组织成员国首脑会齐聚美国城市旧金山,美国方面希望届时能够促成中美首脑会晤,正式使两国的关系进入稳定的下一阶段。

在26日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后的记者会上,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就对外表示,中美两国在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达成联合声明是有可能的,她强调,中美经济和贸易关系不仅对两国,也对世界有深远影响。

这说明美国在自身经济问题重重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选择暂避锋芒,重拾中美之间的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稳定美国内部的经济问题。从而保证自身在未来的中美博弈中仍然具有优势。

但因为气球事件后的三个月外交冰冻期,中美两国格外缺乏信任,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尔反尔、言行不一的做派多次发出严厉警告,想要直接促成两国领导人会晤难度非常之大。

当下正临近年中,11月份看起来很远,但在外交尺度上,两个国家缓和的每一步通常都以数月乃至数年计算,留给中美两国的时间非常紧迫,两国必须尽快恢复交流、达成共识,才能为促成两国领导人11月份的会晤做好铺垫,创造合适的氛围。

因此,我们才能在近期看到中美两国外交缓和进程快速发展,如果美国方面的态度不变,仍旧表现出强烈的缓和意向,接下来中美之间还会有更多快速发展的双边关系缓和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们仍需注意,这种缓和并不代表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会随之停止。当前的中美缓和更像是给两国的竞争加装“限制器”,而非完全促使两国回到友好状态。当下能够缓和,只是因为双方都有全球经济和安全利益诉求,并且都愿意以此诉求为基础进行外交上的“利益交换”,已经开始的博弈仍旧会伴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而持续。

从拜登即将签署对华部分投资禁令以及中国开始限制美国企业在华销售这两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美国对华遏制以及中国对美反制,是在不影响中美关系缓和的情况下同步进行的,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两国将进入一种动态的多重博弈之中,以往非好即坏的中美关系发展规律将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复杂、利益关系更为交错的全新博弈模式。

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两国都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美国多年的遏制积累之下,中美之间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只能以长期博弈的形式来逐步解决。但如果这种博弈持续影响中美关系发展,两国可能会走到不得不兵戎相见的一步。

如今中美双方将政治上的博弈与两国关系发展的联系人为减弱,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全面冲突的风险,这既能让两国放开手脚竞争,又是对全球负责的表现,能让全球各国减少对中美竞争的忧虑。

当然,在今天这一切都还没有定数。我们仍旧要关注接下来的中美接触能否带来良性的效果,因为拜登政府的内部并不稳定,中国应当做好美国随时变卦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在拜登不断闹出新的乌龙之时。

拜登又闹出大乌龙,影响中美关系缓和

有关拜登的日常失言,已经是美国对外交往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之一。也许是由于年龄因素,从上任以来,拜登就经常“用力过猛”,对外界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使外界的判断走向错误方向,而后再由白宫方面出面为其澄清。这造成了美国在外交上的混乱。

在中美交往中,拜登的这种“失言”已经出现了很多次,此前在谈到台海问题时,拜登就曾直接宣称美国会“出兵台海”,导致中美关系急剧紧张,而后白宫又出面为其澄清,表明总统的发言并不代表美国真的会“出兵台海”。

在这次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拜登同样不小心“用力过猛”。七国集团峰会闭幕式上,拜登就曾对记者透露,美国方面已经开始磋商有关解除中国国防部长制裁的话题,他信誓旦旦的对外界保证,中美两国的关系“即将解冻”。

但在之后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却又一次为拜登“辟谣”,宣称美国方面没有考虑解除中国防长的制裁,同时也不打算解除其他更广泛的对华制裁。

这种矛盾的消息一出,使外界对中美关系的缓和又有了新的质疑。一时间,中美关系回暖蒙上了浓浓的厚雾。

但其实依照往次的案例,以及美国在此次中美关系回暖中的表现来看,这一事件对当下的中美关系回暖进程影响可能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大。

因为当拜登说出美方在考虑解除中国防长制裁时,外界就应该猜测到,此次发言只是拜登的又一次“失言”,因为这一议题明显已经超出了当下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上升到了更广泛的国际层面。

2018年。美国对一系列中国将领实施制裁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俄军贸问题。由于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当时已经是美国的单方面制裁对象,中俄军贸发生之后,部分负责与俄罗斯接洽的将领也被美国扩大纳入了制裁范围,其中就包括了如今的中国防长。

所以这一制裁是牵扯到俄罗斯的中美俄三边复杂关系问题,如今美国正在以极端强硬的态度,与俄罗斯就乌克兰问题对垒,涉及俄罗斯的制裁是美国最为敏感的话题,很难由中美两国的双边磋商促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美国方面一直希望中美防长会晤,以促使两国军队高层交流恢复,为两国潜在的军事风险降温,但在美国施加制裁的前提下,中美两国防长关系并不对等,中方不可能接受中美防长会晤,因此才有了,美方解除对中国防长制裁的议题。

现在中美两国已经明显绕过了这一议题,在搁置争议的情况下从可行方向推动两国关系缓和,至于这一制裁何时能够解除?很可能要等到俄乌战场最终见到分晓之后。

不过拜登闹出这种乌龙,说明其本身的认知能力,也是中美两国未来缓和的风险因素之一,对中美这种级别影响力的大国来说,外交关系的主导者应该更加清醒。

在中亚问题上,普京需要更信任中国

说到中美俄三边关系,就不得不提近期的一大重要事件——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

这一峰会正式构筑了全新的中国-中亚合作机制,代表着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开始全面让位,引发了一些俄罗斯方面的担忧。

在《亚洲时报》5月26日的报道中,就引述一名克里姆林宫官员的发言称,他们看到了中国在西安成功举行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担心莫斯科将失去其过去对中亚国家的控制权。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金京在中国-中亚峰会之后到访中国,同中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这也被认为是俄罗斯担忧自身影响力衰落,因此从中国身上寻求更多合作利益的象征。

但实际上,对于近期中亚发生的一切,俄罗斯方面并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中国介入中亚,不论是对中国、俄罗斯还是中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与中亚的渐行渐远几乎是必然之事,因为双方都无法给予对方想要的利益。

俄罗斯方面迫于冲突影响,根本无力帮助中亚国家发展,也无法为中亚提供必要的支持,面临中亚国家可能存在的“颜色革命”风险,俄罗斯根本无力阻止。

而中亚面对现在的俄罗斯,也无法为俄罗斯提供其所必要的制造业产品,无法在冲突中给予俄罗斯支持,因为中亚同样有大量的俄族居民,这些国家都担忧,本国的俄族聚集地发生像克里米亚以及乌东四州一样的问题。

这时候来自中国的力量介入,既能给中亚想要的发展机会,又能给俄罗斯新的合作契机。在俄罗斯本来就没有能力控制中亚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国合作,还能保证中亚国家不过分向西方倾斜,这完全是“三赢”的局面。

而且俄罗斯方面很可能也意识到了自身无力再继续控制中亚,一名要求匿名的跨国公司顾问就告诉《亚洲时报》,克里姆林宫希望保持在中亚的领导地位,但在当前情况下不可能这样做,因此才有米斯舒京访华以及新一轮的中俄合作推进,明确俄罗斯放弃对中亚的绝对控制,参与务实合作的基本立场。

作为一个合作者,加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无疑是明智之举。我们能理解俄罗斯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但是不论如何,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普京需要更加信任中国,否则俄罗斯面对的将是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