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碳水化合物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高考考场外,随着一声尖脆的刹车声,一名女孩倒在了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坏妈妈》截图

刚走进考场的男孩,看着身后遭遇车祸、昏迷不醒的女友,没有任何犹豫,冲出了考场。

为了将女友送到医院,他错过了高考。

男孩妈妈得知这件事,朝他咆哮:

“那又怎样?她死了吗?你为什么要因为别人毁了自己的人生?”

妈妈对儿子怒吼。来源:《坏妈妈》截图

男孩看着妈妈愤怒的脸,两行泪水从脸颊滑下。

他朝妈妈大吼:

“我的人生,我哪有自己的人生,那是你的人生,你凭什么擅自决定我的人生,这样折磨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对妈妈大吼。来源:《坏妈妈》截图

这是韩剧《坏妈妈》中的一幕。

两难情境中,抉择也许是难的。

不过妈妈的态度,在我们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

就像我小时候,父母挂在嘴边的那些话:

“你只要学习就好,什么事都不需要做”

“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别去管!那跟你有什么关系?”

在一些父母眼里,孩子学习好就代表了一切,学习无关的都不重要。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功利性教育,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多无法言说的伤痛……

01

极端

功利,毁掉一个人

《坏妈妈》片头,一只奔跑的小猪摔得四仰八叉。

旁白声情并茂地叙述:

“小猪生来看不到天空,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它必须狠狠摔上一跤。

可是很多小猪,生来就被关进笼子里,没有摔跤的机会。

它们原本很爱干净,喜欢洗泥水澡。

图片来源:《坏妈妈》截图

但关在笼子里久了,没有泥水可以洗澡,只能在粪便里打滚。

久而久之,聪明、干净的小猪,长成了狭隘、肮脏的肉猪。”

小猪,隐喻了孩子。

强豪,是一只来自单亲家庭的“小猪”。

他的妈妈经历了丧夫之痛,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上流人士。

为此,她不择手段磨炼儿子:

成长期的强豪非常容易饿,妈妈却只给他吃7分饱。

图片来源:《坏妈妈》截图

只因为:“吃饱了读书容易困。”

学校举办春游活动,强豪拿着春游通知书想找妈妈签字。

然而妈妈一个劲儿逼他读书,强豪只能哭着在纸上“拒绝春游”一栏写下:坏妈妈。

班里调皮的孩子把鞋扔到强豪头上,侮辱他:“害我可怜的鞋子沾上臭味了。”

强豪又气又委屈,妈妈却不给安慰,只督促他:

“就算那些话很刺耳,你也要听,等你认真读书当上法官或检察官,就没人能欺负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坏妈妈》截图

虽然,在妈妈的逼迫下,强豪成绩卓越,考上名牌大学、成长为检察官。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就如同把小猪关进笼子,完全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工具性关系”。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共存的部分:

“我是否被爱”,这是个体化、人性化的部分,是善良、共情、感恩之心的源头;

“我能做什么”,这是功能性、工具性的部分,是上进、自律、坚韧不拔的源头。

当“读书”成为孩子唯一的生存价值,人性化部分就被无限缩小,工具性部分被无限放大。

图片来源:pexel

02

工具性

关系,催生自私

人的温度,就像玻璃一样,碎掉容易,拼起来难。

来访者小凉,心里就碎了一地的玻璃渣。

打破玻璃的人,是她的父母。

高考前,爷爷生病住院了。父母要求她:

“全区范围内,模拟考成绩提高200名,你就可以见爷爷。”

她开始熬夜读书,虽说以前就很勤奋,但现在的状态,更接近于“不疯魔不成活”。

爷爷是她最爱的人,若是有什么意外,她完全无法想象自己要如何活下去。

所以那段时间,她一犯困就掐自己,一虚脱就逼自己“考不好就去死”。

图片来源:pexel

成绩出来后,排名上升213名,她哭着跑了20分钟回家。

终于能见到爷爷了!

但后来的日子,像这样的考试有无数次。

直到高考结束,她都没有再见过爷爷,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父母喜极而泣,告诉她爷爷去世的消息。

她崩溃了。

当晚便割了腕,幸好被父母及时发现,救了回来,但之后反复出现自残行为。

小凉很理性地说:

“或许父母觉得见到爷爷病重的样子,会影响我学习,我脑里清楚这点,但心里怎么都不能接受——难道爷爷还没有考试重要吗?”

明明是痛彻心扉的话语,她的表情冷得像个机器人。

这是因为,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一直在剔除小凉人性化的部分:

剔除她的善良,不允许她助人为乐,因为那会把害她注意力不集中,把心思花在学习意外的地方;

剔除她的感恩之心,不允许她帮忙做家务,因为这跟学习没有关系,她没必要做这些多余的事。

图片来源:pexel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小凉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完全割裂成两个互不相连的部分。

首先,她的自体感很薄弱,时常觉得:

我不是“我”,在这里的只是一具空壳。

有一次,一位女同学被嘲笑“胖妞”,她听到这位同学在哭,便告诉她:你确实很胖,这有什么好哭的?

她觉得:

如果一个人因为某项因素不达标而被否定,那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她对感情很淡漠。

考上北京的大学后,母亲告诉她:父亲50岁寿宴那一天,刚好你放暑假。

她知道,母亲暗示她回去陪伴父亲,但她觉得:

有必要吗?我还要出去实习呢。

她很直接地告诉父母:“回去一趟太影响学习了。”

父母很失望,然而,更让他们失望的还在后面:

她要求父母提高生活费额度,父母拒绝,她就拉黑他们,用这种方式逼他们打更多钱。

小凉跟我说这些时,脸上带着笑容,我问她为什么在笑,是觉得开心吗?

她说:“没有啊,我没什么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pexel

我知道,她心里是有感觉的,只是从小被父母当成“工具”一般对待,这些感受层面的东西离她很远、很远。

如今她依样画葫芦,用父母对待她的方式,去要求父母,她认为逻辑上是完全正确的。

但人,不是工具,不能只讲逻辑、不讲感情。

所以,她频繁失眠、头疼、心慌,那是压抑下去的感情,用身体层面的信号提醒她:

是时候修复你遍地玻璃渣的内心,脱离“工具性关系”,重新成为一个“人”了。

03

自我

抱持,才能真正变好

为了让小凉找回感受,我在咨询中,很重视和她的自私、冷漠“待在一起”,并在过程中挖掘她压抑的情感体验。

比如,小凉因为我迟到两分钟,攻击我的专业水平,我知道她并不是真的想否定我,只是心里有情绪。

于是,我向她做出诠释:

“我感觉到,你对我迟到这件事有很大的愤怒,我特别好奇,这种愤怒过去有没有发生过?”

小凉便回忆起了妈妈那些很少兑现的承诺:“考得好就给你买……”

在她看来,我的迟到和妈妈的失信一样,都是在破坏规则,而规则是她用来保护自己的东西。

十几次咨询后,小凉慢慢意识到:

自己并不是没有感情,只是用别的东西武装了内心,导致无法顺利地表达感受。

小凉重新找回感情的这个过程,叫做“修复自我”。

图片来源:pexel

这一步,往往通过她在安全的关系里,比如面对自己的咨询师,一点点敞开伤痛和不满、表达需求和情绪来实现。

很多孩子会在痛苦、愤怒时,像小凉这样,去找一个愿意耐心走进自己的人,待在一起,慢条斯理地整理自己的内心。

这样一来,她就能在安全、温暖的空间里,慢慢消化咀嚼负面情绪。

第二步,去寻求一种共情性的回应,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

小凉被上司批评,憋了一肚子火时,我说:“你很生气啊。”

小凉冲我发脾气:“我当然生气了,你看不出来吗?我就是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

我于是通过共情地表达,帮小凉说出隐藏的感受:

“我想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不但没被夸奖,还被批评。你在这件事上付出了很多精力,你对自己也有很高的期待,但好像没有人看到这一点。”

小凉思考片刻,点点头:

“好像是这样的。像这种话,如果你不说,我自己很难察觉到,但你说了,我就会觉得你说出了我挂在嘴边、却说不出来的话。”

从小被压抑感受情感的孩子,需要浸入一种共情度高的沟通环境,来激活那些深藏已久的感受。

图片来源:pexel

除了向外寻求,我们也可以共情自己,比如自我觉察:

我现在很生气,因为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拼命努力、总也得不到父母肯定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但没有人看到这点。这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理解自己的情绪,是自我共情的第一步。

第三步,自我善意

想象一个最好的朋友,会怎么和你讲话?

明明很努力,却被老板批评了一通,你一定很委屈吧!

这件事无论谁遇到,都会感到不适,委屈的!

今天的你,真是辛苦了啊!

通过自我共情,看见,接纳自己的感受。

图片来源:pexel

共情自己之后,就来到第四步: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

小凉在我的建议下,开始学着无条件的接纳自己:

今天本想看书,但是没看,过往的小凉会自责,难受。

可是,这一次,小凉需要学会理解,接纳自己。

小凉需要明白,不努力的她,也是值得被爱的。

通过一点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小凉才能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

当一个孩子能够恰到好处的爱自己。

那一刻也决定着,她会逐渐重拾温暖、善良等品质,逐渐可以去爱他人,爱自己,爱父母。

过上真正满意的人生。

图片来源:pexel

如果你需要一段“修复自我”的关系,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扫码联系客服大表姐:

▷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

好口碑,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人+

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你1v1深度访谈

▼无法言说的秘密,我们可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