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宝爸带着5岁的儿子在麦当劳吃饭,中途正好遇到一个老外也来这里就餐。

看到长相迥异的外国人,小男孩的好奇心一下被勾起,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主动跑去跟老外说了一声“Hi”。

按常规剧本,这时候老外应该大方给出回应,然后进行友好的跨国交流,彰显一波中外友谊才对。

但小男孩遇到了个“狠角色”,老外很没礼貌地直接来了一句“Get ou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男孩还没反应过来,一旁的父亲怒气已经上来了。

只见他一边打开手机摄像,一边冲上前追着老外质问:

“你是不是对他说了滚开?对不对!”

“你跟我的儿子说Get out!”

“他只是想过来给你say hello,你说什么get out here!”

看到父亲如此激动,老外可能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妥,随后双手合掌弯下腰对孩子连声抱歉,连续用中英文说:

“我现在说hello,不好意思抱歉”

事后,这位父亲将视频上传到了网上,并呼吁大家:

“不要觉得中国人就矮人一等,从小就要教育我们自己的下一代,勇敢的面对生活中一切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学会保护自己。”

不过,评论区中并没有清一色地对这名老外进行谴责,而是出现了两种声音。

有人觉得这位外国友人确实不够礼貌,应该道歉;

还有人则认为,这位父亲反应太过激了,在孩子面前做出这种表现,不够理智,也不够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作为父母,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对孩子保持友好的社交态度,那么当孩子遇到类似场面,“热脸碰了个冷钉子”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显而易见,当着孩子的面录视频、说脏话、利用民族大义逼老外道歉,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有些掉价。

父母的言行,孩子的镜子

家庭教育专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提到:

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

诚然,老外的态度确实不够友好,当父母的有爱子之心,生气也可以理解。

但作为父亲同时也要明白,自身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无形中就会成为孩子的镜子。

父亲举起手机,情绪激动地对老外大吼大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逼着对方道歉,用手指对着对方指指点点。

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对孩子强化一个印象:

我们处在正义者的一方,可以对对方进行“审判”,对方的行为是错误的。

但实际上呢?

不可能每个外国人都会文明礼貌,也不可能每个外国人都喜欢孩子,我们更不可能判断一个陌生人的心情好坏、素质高低。

让孩子去向这样一个完全未知的陌生人去“搭讪”,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为,你有搭讪的自由,人家也有拒绝交流的权利。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视频,一个妈妈在飞机临近降落时,跟同排靠窗的男子说:

“我女儿喜欢看飞机降落的风景,能麻烦您跟我们换一下座位吗?”

但男子并不愿意,回答道:

“自己的愿望别人不会总是满足你,也是一门你可以教给孩子的功课。”

而上面这位父亲,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仅预设了孩子会受到友好对待,当对方表达出不友好时,更是没有教给孩子与人相处、解决问题更好的办法,而是做了一个不恰当的示范。

做父母,别太玻璃心

在“护犊子”这件事上,似乎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孩子作为父母的心头肉,家长存在“护犊子”的心态,如果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这确实没什么毛病。

但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想宠着、惯着,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即使做错了也是对的,那么就是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上海迪士尼游乐园曾发生过这样一幕,一位年轻的姑娘看完表演散场后,被一名8岁的男孩碰到屁股,就顺口说了男孩几句。

结果带男孩的3位家长瞬间爆炸了,立即上前围着姑娘推搡辱骂,甚至大声喊道:
“碰到了就碰到了,长这个X样,还摸你屁股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明是孩子的问题,却触动了家长敏感的玻璃心,将过错全部推给别人,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姿态。

仔细想一想,这对孩子真的好吗?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会养成怎样的价值观?

孩子“少不更事”,犯错时更需要父母做出正确引导。

如果父母太过玻璃心,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过度保护,一方面会让孩子继承父母的性格,学习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

另一方面容易使孩子也变得玻璃心,充满攻击性,动辄情绪爆发,冲动应对各种问题。

结语:

遇到小朋友来打招呼,如果这名老外觉得有些突兀,不想搭理的话,完全可以用一种更礼貌的方式让孩子离开,没有必要大喊“Get out”。

但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着参差,并非每个老外都是真正的“外国友人”,面对对方无礼的举动,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更有力、更好的方式来进行反击。

只有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讲出道理,理智地解决问题,才能为孩子提供好的范本,将来更成熟地应对这种人际关系矛盾。

今日话题:你对这名父亲的遭遇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