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河南村民李建安在苹果地挖出13个黑乎乎的大陶缸,带回家一看,里面竟装着:人骨。妻子觉得晦气要他扔掉,他却偷偷地保存起来!谁知道,这一善举竟为国家保存了稀世珍宝。
那是正月初八的早晨,李建安因妻子坐月子,丈母娘要来看闺女,他早早的去集市买菜。
正在准备买只老母鸡时,忽然听到一个60多岁的卖苹果老大爷说:苹果地发现了不少红陶片,这个消息让他异常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李建安当过一段时间的民办教师,看了一些考古方面的书籍,对于古代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为当天家里太忙,李建安没能抽出时间去苹果园查看。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上工具来到了苹果园。
转了两圈儿,果然找到了老农口中的红陶碎片,他仔细收集到一块儿,开始坐在地上拼凑起来。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竟然拼出来一个尖底儿罐子的形状。李建安很兴奋,这东西看起来年头可不少了,那这附近会不会还有其他的陶器?
想到这里李建安也顾不得累,拿起锄头开始往四周挖。
谁知,惊喜接二连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李建安竟挖出来1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陶缸陶罐。
看着这些东西,李建安喜上眉梢,他趁着夜色,把它们悄悄的运回家中。
回到家,妻子疑惑的看了他一眼,问他从哪里来的,他说是从地里挖的,妻子也没说什么,还想着洗干净,可以用来腌咸菜。
谁知。第二天清洗时却发现里面还有一些风化的人骨,妻子顿时觉得丧气。
原来这是装死人的东西,逼着丈夫赶快埋回去,李建安不想让妻子生气,就假装埋回去,实则偷偷的运到了单位的一个闲置房间。
李建安一有时间就围着这些陶器看,其中一个上面绘有漂亮图案。
左边一只鹳鸟,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边一把石斧,斧头捆 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

期间,同事还嘲笑他,你整天围着这些破陶缸转,还能卖钱不成?
李建安笑了笑,没有回答。但他觉得,这是文物,而珍爱文物、保护文物,就是珍爱和保护中华文明。
于是他和临汝县文化馆联系,谁知,当时文化馆经费紧张,人员有限,对于李建安请专家去鉴定一下是不是文物的事,一直没有回复。
期间,李建安因工作调动,他还把13个陶缸一起带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视若珍宝。
一直到两年后,他再一次找到文化馆,馆长答应让他拉来看看。
李建安找了一辆地排车,拉着13个陶缸,走了十几里山路,临近中午时,终于赶到了文化馆。
馆长看到这些陶缸也觉得是文物,但具体价值还有待研究,便对李建安这种保护文物的精神给予了表扬,还送了他5服线手套。
李建安回去的路上心里也总算踏实了,文物交到了国家手里,自己很开心。
后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们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其中,价值最高的是绘有鹳鱼石斧的那个陶缸,它被专家命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这些陶缸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就是二次瓮棺葬,它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从它的精美程度来看,应该是部落首领的专属。
陶缸是用夹砂红陶土盘拉成型,彩绘烧成,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副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后来,有个专家写了一篇文章,使“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更多专家发现,专家建议将这口陶缸紧急转运至河南省博物馆收藏。
不久后,国家博物馆在河南省征集珍贵文物,这口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再度大放异彩,最终走进了国家博物馆。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国家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它不仅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以及石斧的使用与安装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罕见的珍品。
李建安的行为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