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017年6月,央视主播肖晓琳因癌症去世。

肖晓琳不是唯一一个因癌症离开观众席的央视主持人,但他是最难放下的。

《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她跑过的路段一直延续到现在。

撒贝宁、张绍刚和她带在身边的年轻人都长大了,独立了。

但是她已经不见了。

来玩月的人何去何从,山水不明似去年。

临终前,肖晓琳留下了25句遗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个

“绍刚,你要听听听众的不同意见……”

“撒贝宁总是有一个大家喜欢的形象。换句话说,他假装是……”

撒贝宁与张绍刚长期不和,谁能想到24年前他们还是专栏作家搭档。

肖晓琳同时把他们招到电视台,一手把他们提拔为《今日说法》。

当时,撒贝宁刚刚从法学院毕业。

他们还从室友那里借来了对采访来说太大的衣服。

而肖晓琳却成为了央视法制栏目的负责人,开创了《今日说法》这一普法与新闻相结合的精品栏目。

两人身份迥异,初次见面并不愉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撒贝宁只有23岁,阅历和心态都差了很多。

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时,撒贝宁看到自己身上的衣服就觉得尴尬。

这是自然的。谁让西装的原主人是身高1.8米的东北人,而撒贝宁只有1.72米?

正是从这种不适和缺乏自信中,撒贝宁发现了一种模糊的苦难感。

事实证明,“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撒贝宁每走一步都在发抖,像个疯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以我当时的样子,如果保安看到我,或许不应该把我当小偷直接送到派出所。”

好消息是撒贝宁并没有被保安发现。

坏消息是有些人实际上被它的外表吓到了。

那个人就是撒贝宁未来的“师傅”肖晓琳。

但肖晓琳正准备跑腿。

一出房间,肖晓琳就看到一身大西装四处张望的撒贝宁,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在六月的酷热中,我看到人们吓得瑟瑟发抖。

撒贝宁的“死力”可见一斑。

肖晓琳转身想要离开,但这时撒贝宁也看到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撒贝宁牵着肖晓琳的手向前走去。

“萧先生,是你吗,萧先生,我是你的粉丝……”

撒贝宁喋喋不休,肖晓琳却一句也听不进去。她只是随口“啊”“嗯”“嗯”了一声。

好不容易安慰完撒贝宁,肖晓琳转身走回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靠在门边,肖晓琳的心还在怦怦直跳,久久不能缓下来。

房间里的同事见状,连忙给她送来了东西。

肖晓琳犹豫片刻,肯定地说:“外面有一只猴子……”

可以说此时的肖晓琳对撒贝宁的印象非常不好。

但肖晓琳在面对撒贝宁的生死抉择时,还是给了撒贝宁机会。

由于撒贝宁刚刚毕业,面试肯定会很紧张。

他连一点准备都没有,就马马虎虎地看了论文,把面试官搞糊涂了。

采访进行了这么久,不然我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也能有点口才。这现场论文学习是什么鬼?你真的把面试当作学校考试吗?

另外,你记得媒体的报道就好了。你上电视采访,死记硬背法律文书,是不是有点太严肃了?

由于这些原因,对话者对撒贝宁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

他全程黑着脸,差点在脸上写下“你被除名了”。

就连撒贝宁本人也失去了希望。

不过肖晓琳此时给了他肯定的支持。

“我觉得他的法律知识还是挺专业的,很适合我的《今日说法》。”

就这样,撒贝宁进入《今日说法》,开始了他领导生涯的第一战。

肖晓琳可能并不完美。

但面对晚辈,他总是心甘情愿地给晚辈机会。

撒贝宁如此,张绍刚亦然。

正因如此,大家总喜欢称呼肖晓琳为“肖先生”。

肖晓琳对此也很高兴,因为当“老师”是她从小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个

肖晓琳出生于湖南高知家庭。

她的父母都是湖南大学的教授。

那是1962年,学生寥寥无几,更别说大学教授了。

肖晓琳的父母走到哪里,别人都能尊重他们。

而这一幕,给年少的肖晓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老师问大家梦想的时候。

肖晓琳想都没想,直接说出了“我是说老师”这几个字。

这未必是肖晓琳内心真正想要的。她还小,不懂“梦想”二字的黄金含量。

“我要当老师”只是肖晓琳崇拜父母的延续。

童年的梦想终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

但她的影响力会随之增长。

肖晓琳也是如此。

即便肖晓琳最终决定播音进入央视,但“我要当老师”的幼稚想法依然让他“好老师”的性格难以改变。

今年,太力计划开设一个普法专栏。

作为此时此刻真正的央视一姐,肖晓琳理所当然地担起了这个重任。

她在犹他州花了两年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回国后又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和完善课程。

《今日说法》就这样诞生了,一个兼具普法、社会热点、媒体管控等诸多特点的法制栏目。

肖晓琳是《今日说法》的最大贡献者,成为《今日说法》的主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肖晓琳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法律专业不足以继续这个项目,于是他主动建议台站招收更多优秀的法学青年学生,为这个项目增添活力。

在肖晓琳的坚持下,北京大学法学研究生撒贝宁和中传教授张绍刚得以进入《今日说法》和央视。

把机会留给新人,难得又珍贵。

尤其是电视台,一个萝卜,一个石头。

肖晓琳敢于这样做,除了为人师表,热爱扶持后辈。

也源于她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对自己的完全自信。

在她主持节目《今日说法》时,该节目的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都排名第一。

离开《今日说法》后,肖晓琳转身回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教育领域,创作了《讲述》的故事,让读者耳目一新。

该版块也成为了教育频道最具标志性的版块之一。

观众的喜爱是对专栏最好的赞美。

肖晓琳先后在法治和教育两个不同领域开设热门栏目。

这充分说明了她的能力和远见。

他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越是懂得放弃,让位给有德之人。

越是普通的人,越是嫉妒。

这在肖晓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好人不长寿,祸不单行千年。

肖晓琳的生命即将结束。

3个

多年来,肖晓琳因工作劳累和饮食不规律,胃病严重,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55岁时,肖晓琳被查出患有结肠癌。

这种病有一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早期发现,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

可惜,肖晓琳发现的太晚了。

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肖晓琳立即向泰力辞了职。

太力也知道留他是不可能的,于是在肖晓琳工作时间最长的法律科为肖晓琳举行了告别仪式。

看着昔日的好友,以及自己所带的年轻一代,肖晓琳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的。

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会谈酒,像曹操那样“唱酒”,像李白那样“举杯邀月”,像苏轼那样“以酒问天”。

她会兴致勃勃地离开,就像送别一班高中生一样。可惜他们不在,就像一个垂死的老人绝望地离开。

从走出电视台的那一刻起,肖晓琳的精神和精神就消失了,一夜之间,他老了很多。

短短四个月时间,肖晓琳从一个花言巧语的东道主变成了躺在病床上喘不过气来的老人。

为了尽可能延长她的生命,儿子将她送往国外治疗。

但是,她的药还是很难治,很难改变她的身体状况。

他的身体知道这一点,肖晓琳不想死战。

她拉着儿子的手,缓缓说道:“宣传,不要像我一样不顾身体健康,你健康长寿,有我在,谢谢!”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像一位老师,向世人讲述着她一生中总结出的经验。

终生为师,言传身教,无非如此。

或许在另一个领域,肖晓琳一定会成为名师。

唯独在各行各业人才短缺的年代,肖晓琳只能坚守主持行业。

尽管如此,他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不忘。

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一个中性词。

只有对肖晓琳来说,这是一种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