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近段时间读《曾国藩》,从这位毅勇侯的为人处世以及生活习惯中收获颇丰。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我并不喜欢这位在晚清威名赫赫的总督大人,究其原因,依稀记得是因为当年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觉得太平天国就是被他毁灭,而且在许多次丧权辱国的谈判桌旁也都有他学生李鸿章的身影。及至对晚清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之后,再读到这本书时,才发觉许多问题在不同的角度来看一切也就截然不同。

历史的是非对错姑且不论,单从曾国藩的这一生来看,这是位非常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前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志、勤、韧、恒、明、慎、谦、变……

我们常说,“立志当高远”。曾国藩从少时起就一直梦想着能够入阁拜相或是成为封疆大吏,最终他也做到了。他的人生不是平坦无阻的康庄大道,也经历过挫折,踏入过低谷,他也曾想过放弃,可是他的人生目标最终支撑着他踏平了那些障碍。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人生路上总有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为我们“画饼充饥”,让我们能够“望梅止渴”,也许就只能一蹶不振、就此沉沦。灯塔的作用从来都是无比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勤能补拙是良训”,这一点在曾国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曹植的“七步之才”,也不是李白的“醉既成诗”,但他的诗篇在当时的文学圈子里也是风靡一时。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勤奋好学。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跟他们那时相比早已判若云泥,然而繁华却是乱了我们的心。他明白“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老,古今之所同也”,所以他一直在提醒自己。可能有太多的人因为一时的努力没有收获便觉得自己的天赋在彼而不在此,其实不过是果期不同罢了,要知道,九千年一熟的蟠桃珍贵程度要远远高于三千年一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拥有一颗坚韧的心,永远将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曾国藩40岁时因母丧在家,正逢太平天国起义,多方托关系之后才得以在家乡举办团练,那时候他已是42岁,以文官之身初办团练,不仅遭受着朝廷内部以及地方官员的多方制肘,又屡屡兵败,几度欲投水自尽,终是一股韧性存于己身,一点一点走出困境,最后功成名就。这让我想起了关汉卿有首元曲里的词:“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么何事不成?能打败自己的永远也就只有自己。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这是曾国藩给自己订下的规矩,既开篇,就持之以恒,完成为止。当今有太多的人总是“朝秦暮楚”、虎头蛇尾,缺乏恒心,最后也不过是一事无成。许多人在一件事上缺乏恒心就是因为懒惰之心乍起,所以热情开工,草草了事。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带给自己任何的愉悦感,事后又常常心头懊悔丛生、恨不能已。我记得曾经有一句话,“做一件事最好的偷懒方法就是把这件事做到尽可能完美。”

自知者明,明者自知。曾国藩一生坚持写日记,每天无论再晚也要把当日的得失感悟诉诸日记,以此省身。所以他一步一步从翰林院庶吉士升迁至两江总督,靠得就是他每日的学习、每日的反思,不断完善自身。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记过日记,但是又有多少人坚持了下来?我们何不学学曾子的“日三省吾身”,明己身长短优缺,知自身功过得失,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做事谨慎缜密,为人谦逊和善,处世多谋善变……这些也都是我辈需要向这位两江总督学习的地方。他的成功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他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一点一滴铸就的。

这本书我尚未读完,但个中感悟实在如雨后春笋,又如春天柳枝上的嫩芽,不胜枚举。然笔力有限,不能尽述,聊作乱语,供君一笑,或有所得,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