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 一 下 关 注 我 们 ☝ ☝

来源作者:潮新闻 共享联盟·浦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5月初,浦江县前吴乡村民在通济桥水库发现一块疑似宋濂书丹石刻。经过书法专家和文史专家多轮鉴定,认定此为元代书丹碑刻,而且是宋濂真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为了更好保护文物和弘扬文化,前吴乡将这块《元至正十六年宋濂书丹石刻真迹》(以下简称《宋濂书丹真迹》)碑刻移交县博物馆馆藏。

日前,前吴乡开展乡域文保单位保护情况调研时,发现了这块写着“宋濂书丹……白沙陈元刋”的石刻(白沙乡原属浦江县,今属兰溪市梅江镇——记者注)。

据介绍,从去年夏天到今年1月底,通济桥水库库区三季少雨,通济湖水位下降,当地先贤、元代大学士吴直方墓露出湖面。游客发现该墓破损严重后向前吴乡政府反映,乡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修缮。

在修缮过程中,工匠在墓边数米处发现一刻有“吴直方”“宋濂”字样的石刻,就把它加筑在墓的一侧。

“到了元代,浦江前吴和杭坪一带出现了现象级的名儒吴直方、吴莱父子。其子吴莱被誉为‘浦阳江上一大儒’,他的得意门生就是宋濂。这块石刻中的文字也收录在《宋濂全集》,确系宋濂写的。”这引起了文史爱好者、《浦江历代碑刻拾遗》作者之一江东放的注意。“这块石碑的发现,填补了浦江之前无宋濂书丹石刻真迹和元代石刻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书法家方钢军曾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见到过宋濂真迹,对宋濂的书法艺术印象十分深刻。

据称,宋濂书法留存不多,有相当部分墨迹是直接在碑上书丹,只留下了碑刻。“宋濂书丹就是用朱砂亲笔题写,再由工匠雕刻而成。”江东放说。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当地政府和文史部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书法专家和文史专家仔细研究并拓印了这块宋濂书丹石刻,篆刻古朴沧桑、包浆沁色浑厚,具有非常浓厚的年代感。石刻整体长64cm,宽40cm,厚9.5cm,刻有768个楷书体字,结构严谨,清晰可辨。标题为“有元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坟记”,文章记录了前吴村先祖迁居、吴直方家庭、吴直方致仕、吴直方去世及丧事办理情况等,落款为“宋濂书丹、黄溍篆盖、志道谨记”(宋濂师从吴莱,吴莱师从方凤,黄溍则是方凤的学生,黄溍也是宋濂的老师——记者注)。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将书丹碑刻入藏浦江县博物馆保护起来。据前吴乡党委书记王东亮介绍,发现石刻之后,乡里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学者专家进行进一步求证。经多位专家学者论证,确定该石刻为宋濂书丹石刻真迹,距今667年。宋濂书丹石刻真迹进一步印证了前吴乡吴氏祖先的来历,是吴溪文化发展的重要证据,也是佐证浦江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物。为此,乡政府决定移交县博物馆馆藏。

“当时一些人提出,宋濂石刻真迹是祖上留下来的东西,最好保存在前吴乡。”王东亮说,“乡里考虑这块碑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觉得应该让县博物馆收藏,可以继续挖掘、弘扬浦江传统文化,才能让石刻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也统一了村民思想,把它移交给县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刻对研究浦江的乡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推进作用,对研究宋濂书法也有很大帮助。”县博物馆馆长朱江平在移交仪式上说,“《宋濂书丹真迹》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是研究我县文化发展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县博物馆将做好石刻保护工作,并对碑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再读一下>>>>>

宋濂和四代“婺州作家群”

大家知道宋濂,大多因为他是中学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

宋濂(1310~1381年)生于金东区傅村镇上柳家村,后举家迁往浦江。字景濂,号潜溪,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师从吴莱,吴莱师从方凤。宋濂的学生方孝孺和吴莱的老师方凤,以及方凤的学生黄溍,他们共同组成了当时在国内举足轻重的“婺州作家群”。近年来,“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受到我国社科学术界瞩目,统称为“婺州文学集团”。

元代至明初,江南出现一个举足轻重的婺州作家群体,他们分别是:第一代以方凤为盟主,谢翱、吴思齐为核心人物的宋遗民作家,第二代是以方凤的学生黄溍、柳贯为盟主,包括吴莱、方樗、方梓等一批婺州作家;第三代是以柳贯学生宋濂为盟主,王袆、胡翰、戴良等人为核心成员的婺州作家;第四代是以宋濂学生方孝孺(宁海人)为盟主的一批作家。

*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官方发布实际实施为准,本文封面图来源网络仅为配图与本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