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原本沿海各省的水师都是由各省自行管辖,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指挥机构。到晚清时节因为列强不断从海上入侵,开始筹办海防之初,也是由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分别筹划北洋、南洋的海军,负责自己辖区的海防事宜。然而这么一来对于北洋大臣、南洋大臣来说,自然是各自为政,以自己辖区内的事务最为优先,颇有自扫门前雪的心态。

比如说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廷鉴于广东、福建一带局势日益紧张,有意让北洋水师抽调军舰南下支援,北洋大臣李鸿章就以北洋船少,自己守口尚且不够,担心法国军舰北上为由推三阻四,不愿意派军舰南下。南洋大臣曾国荃也宣称南洋各舰“不足当铁甲一炮”,对于此事不怎么积极。

而等到福建船政水师全军覆没,法国远东舰队封锁台湾,左宗棠再次提议南洋、北洋选拔得力快船护送陆军援台,军机处命李鸿章、曾国荃办理的时候。李鸿章知道东南门户洞开,已经无可推诿,才于10月24日派“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南下,留下旧式炮舰和伦道尔式炮艇留守北洋。南洋大臣曾国荃也抽调南洋水师的巡洋舰“开济”、“南琛”、“南瑞”和炮舰“驭远”、“澄庆”五舰准备出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洋水师的“超勇”级巡洋舰

然而对于李鸿章和曾国荃来说,北洋、南洋的防务才是自己最关心的,因此虽然在清廷严令之下勉强派出军舰参战,却并不着急,两洋水师在上海会师以后就以加强防护和火力为由,一起在上海进行改装,迟迟不肯出发。

就这样拖到12月4日不等援台各舰出发,甲申事变就已经爆发,北方局势骤然紧张。李鸿章在12月10日致电军机处,认为京畿安全重于南方,不容有失,希望立刻抽调在上海原定援台的七舰全数北上,以压制日本海军。

南洋水师的“驭远”号炮舰

军机处当然也怕京畿有变,可是此时中法战争正打得激烈,也不能轻言放弃。经过一番权衡,军机处最终在12月11日致电李鸿章,同意“超勇”、“扬威”立刻返回北洋,而南洋五舰则继续准备南下牵制法国舰队。

不久军机处又认为法国舰队强而日本海军弱,此时在上海的七艘军舰中以炮舰“驭远”、“澄庆”最弱,因此再次致电李鸿章,希望“超勇”、“扬威”继续留在上海,而“驭远”、“澄庆”北上,和北洋水师留守各舰一起应变。

然而李鸿章深知此时日本有“扶桑”、“比叡”、“金刚”三艘铁甲舰,仅靠几艘旧式炮舰显然无法与之抗衡,起不到威慑作用。而且他多少也有几分私心,不愿意让手里仅有的两艘主力战舰去和法国舰队硬碰硬。

于是在12月14日李鸿章回电军机处,假意宣称“超勇”、“扬威”已经根据之前命令离开上海北上(“超勇”、“扬威”实际离开上海是在12月16日),无法接收电报改变行程。清廷接到回电以后只能维持原议,继续让两舰北上。就这样,李鸿章成功地瞒天过海,避开了和法国舰队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的“比叡”号铁甲舰

中法战争以后,清廷也意识到了海防建设各自为政的弊端,于是设立了海军事务衙门,试图统一海军的指挥权。可惜最后还是虎头蛇尾,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南洋水师也是推三阻四不肯北上,最后剩下北洋水师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