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仕宦一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北至定州、密州,南至惠州、儋州。眉州是苏轼的故乡,杭州是苏轼两次担任地方官的地方,人们亲切地把他称为杭州市长,杭州等同于苏轼的第二故乡。

黄州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那是苏轼初次贬谪之后来到的地方,黄州虽然是苏轼人生的低谷,却成就了他诗文艺术上井喷式的发展;儋州、惠州是苏轼最后的谪居之地,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高峰。

苏轼在晚年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轼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在徐州

其实,在苏轼工作过的许多地方中,徐州也是苏轼人生旅途中重要的心灵驿站。徐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苏轼来到徐州后,他曾对这里的山川河流、风俗民情,作过详细考察。

苏轼有一套治理徐州的方略。他曾蓑衣草鞋、舍家忘身,和徐州人民一起在雨季抗洪抢险,他组织有方,且经常奋击在第一线,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徐州时期的苏轼,不仅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且他的诗词风格也为之一变。苏轼在徐州的词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因人、因事、因景而作。

苏轼热爱徐州,热爱徐州的百姓,流连徐州的山水人情,他用真情赞美徐州的山水风景与人物风情。白发老翁、顽皮孩童、采桑女子、络丝姑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节日习俗甚至各种农作物,都成了苏轼诗词取材的对象,也成为了他寄托思念,抒发情感的素材。

在徐州任职的两年时光里,苏轼一首首纸短情长的词作,不仅是对徐州的赞美,更是对徐州的眷恋,他的诗词,被徐州人民广为传颂。

苏轼在徐州的任职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两年左右,但他在徐州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他深入田间一线,考察农桑,发展生产。

当徐州天旱影响农业生产的时候,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忧心忡忡。他心系百姓生活,亲自前往石潭为民求雨。甘霖普降之后,徐州的旱情及时得到了缓解,这真的是一场及时雨,人们带着雨水到来的喜悦和热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田间耕种中。

苏轼又按照民间风俗,前往城外的石潭村举行谢雨仪式。他将谢雨沿途见闻和乡村体验融进笔端,一连写了五首反映乡村生活与风光的词作《浣溪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州求雨

苏轼的这五首反映乡村生活与风光的词作《浣溪沙》,在整个词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因为苏轼首次将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以细腻的笔触填成歌词,成为考察宋代徐州民风民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苏轼之所以写下这五首乡村词,与他在徐州经历的一件事情是分不开的,原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到徐州担任知州。次年早春时节,徐州的雨水比以往少了很多,经春历夏,雨水还是很少,田地里生长的庄稼是需要充分的雨水滋润的,这对于徐州一带的春耕春种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当时的旱情,苏轼这样描写道:“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作为一方父母官的苏轼看到干旱的天气,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作为徐州的知州,苏轼决定带领大家求雨,这在古代的农耕时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汉代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就写道:“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令民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

古代求雨代表着人们在干旱时期对雨水的渴盼,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降雨只是自然界的天气现象,与求雨是没有关系的,求雨的现象表明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在认知上的不足,是不科学的认知。

由于时代原因,苏轼也对降雨的认知停留在人力可为的迷信层面上,于是他带领大家来到徐州的石潭龙王庙求雨,当然,久违的雨水还是在这场由苏轼主导的“人工降雨”下普降大地,徐州的旱情得到了缓解。雨过天晴,苏轼又来到了石潭龙王庙举行了谢雨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