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颜仔

本号原创首发

“在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上不能含糊”,这个话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它往往被曲解为这样一种意思:有些立场是不需要审查的,不能被当成问题来讨论,也就是说,“这种立场对不对”这个话题碰都碰不得,不然就是“在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上”含糊了,不够坚定了。

我们来思考下这个问题:立场(至少是某些非常根本的立场)可能优先于对错吗?答案很明显,不可能。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简单举个例子。

假设两个人就某一话题陷入了争议,其中一方表示:“这是立场问题!”另一方总是能合理地追问:“那你这个立场就正确吗?”这里的关键还不在于立场到底正不正确,而在于,“立场正不正确”这个问题是合理的,它和“红色正不正确”“茶杯是不是茶杯”不一样,后面这些“问题”虽然语法没问题,但内容很成问题,属于莫名其妙的话,而非真的提出了一个问题。

“立场正不正确”需要诉诸对错标准,因此,只要“立场正不正确”本身是个问题,那么“对错”就是优先于立场问题的,不能以立场来拒绝关于对错的讨论。

但现实中情况很复杂。如果说,主张“立场优先于对错”的人往往陷入了一种非常粗糙的“真理实用主义”态度,那么一些抬杠般地追问立场对错的人也可能陷入了同样的实用主义态度:他表面上关心对错,实际上只是不愿意接受某个立场(哪怕它是合理的),因此绞尽脑汁试图驳倒它,而他驳倒这个立场的意图不是证明真理,而是为了另一种立场。

简言之,这两类“真理实用主义者”都不关心真理本身,而是仅仅关心预先设定、拒绝反思的立场,然后把一切理论、话语、学术当成维护自己立场、攻击对立立场的武器。

如果说,用“在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上不能含糊”这句话来结束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时候是合理的,那么这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你知道对方并不是真诚的讨论者,不是能够用合理的理由去说服的人,相反,对方不想讲道理,无论表面上有多么讲道理,他就是想攻击我们的立场。

另外还有一些情况也会使“立场优先于对错”有一定的合理性,那就是诉诸某种分工:某些人在特定时候已经就某些立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讨论,并且这些立场问题有非常大的现实影响,不能被反复讨论,而应该在某一凝聚共识的讨论环节结束后暂时让这个问题休眠,从而使社会获得必要的共识。

最好的例子就是法律。法律在立法环节确立立场,立法完成后,就要按法律说的做。一般情况下,哪怕你认为法律接受的立场不合理,它的立场也优先于你自己关于对错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