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能拒绝花时间

看一个“打滚”吃笋

看着大熊猫吃的好香

它手里的笋子一定很好吃

彭妹妹悄悄告诉大家

熊猫的口粮估计是彭州做的

在彭州市通济镇洪山村有机笋种植示范基地,每年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特供”优质笋100万余斤。除了种植大熊猫喜食的优质竹笋外,该基地还年产各种干鲜笋5000余吨,销往全国各地,为当地笋农增收数十亿每年上百万!同济镇的竹笋产业能发展成这样,还得从外地地产主做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地变成森林

因为汶川大地震,我们结缘了彭州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巴中市从事房地产生意的周恩军作为志愿者来到受灾的都江堰市,出钱出力参与救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恩军来到彭州市通济镇帮助受灾群众,认识了赵大爷夫妇。当时赵大爷夫妇得到了周恩军的帮助,无论如何也想留下他吃饭,把灾后紧缺的食物拿出来招待。这让周恩军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淳朴,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与其给村民留下一个可以世代相传的产业,还不如留给当地。

周恩军帮助赵大爷夫妇

灵机一动,周恩军将目光投向了竹子。同济镇红山村以山区为主,自然条件适宜、丰富,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当时,周恩军的房地产生意已经走上正轨,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支持他发展竹产业,认为他没有经验,吃不了这碗饭。

周恩军被四川农村报报道

大家的质疑并没有击退周恩军。2008年,他以20元一株的价格从浙江引进5万株雷竹,免费分发给当地群众种植。赵大爷夫妇也得到了一批竹子,成为第一批跟随周恩军种笋的农民。昔日的地产大佬,变身野笋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当地村民分发竹苗

摸着石头过河,终成竹笋专家

没有种植经验,竹笋太深,导致产量极低,5万株竹子差点死掉,周恩军只好从头再来。三年后,竹苗成林。眼看笋子就要收割了,不料却遭虫害。笋农们很着急。他们想用药“取虫笋”,被周恩军制止,“我要的是优质高档笋,喷了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为了解决害虫问题,周恩军找到了省林科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交流研究。通过施用有机肥和调控菌群,探索出一套高产栽培和有效防治病害的技术。同时,可将笋壳等废弃物发酵成有机肥,通过二次加工还田,增加笋的产量。

病虫害问题解决了,制约竹笋增产增收的因素是产量。众所周知,竹笋是时令作物,冬季产量较低,但冬季价格可卖到30-40元一斤。如果冬季有稳定的产量,产值将大大增加。

四川冬季气温低,竹笋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长,造成了市场的窗口期。“很巧,有一年冬天,我在一堆粮草下发现了一根竹笋,这给了我灵感。”周恩军兴奋不已,开始试验冬天在竹林里撒上厚厚的粮草,以保持地面温暖湿润,冬笋成功种下。依靠这项技术,竹笋一年可出笋两次,冬季亩产可达5000斤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林布满谷糠

此外,周恩军还研究了不同品种的笋的生长特性,种植了雷笋、刺笋、牛尾笋、冬笋、水笋,并建立了冷链物流中心和笋加工厂。实现了干鲜笋全年不间断供应。

绿色点亮希望竹笋助力乡村振兴

在周恩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成为了笋农,每家每户每年可以依靠笋增收5万至6万元。“地震发生后,村里的矿山都关了,我们就靠挖笋为生,到周总公司打工。”村民赵培富告诉我们。

说起赵佩孚,他和周恩军有关系。由周恩军捐赠的赵大爷是赵佩孚的哥哥。赵大爷夫妇收到周恩军赠送的竹苗后,把家里所有的林地都种上了竹子。并以此为生。几年前,赵大爷临终时,对弟弟赵佩孚说,一定要爱护竹林,不能辜负这份恩情。

种竹子不仅可以帮助村民致富,还可以帮助当地实现山区生态修复,让“绿色”也可以成为世代相传的产业。2017年,周恩军荣获“四川省绿色勋章”。

周恩军也乐于帮助当地民众。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慰问当地的困难老人和留守儿童。今年,他还为当地1000多名群众购买了惠农保险。“因为地震,我结识了彭州同济镇,并选择在这里扎根,我会真正帮助当地人民,助力乡村振兴。”周恩军说。

周恩军帮助当地贫困老人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周恩军

编辑:马珊珊

责任编辑:刘欣

编辑:杨华

出品:彭州融媒体中心

彭州融媒体中心报道电话:028-68611355

★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保护离不开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