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吃面不吃鸡

2023年4月27日,彭博社发文抨击印度莫迪政府,称印度无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科技大国,因为印度政府不具备必需的技术官僚能力,而莫迪的独断专行是印度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这则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印度政府和印度经济的讨论,莫迪政府被怼得哑口无言。

提起印度的人才流失,不得不提一位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

他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在上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力邀下,曾出任印度央行行长。

但莫迪上任后,拉詹就受到排挤,最终远走美国,成为印度人才流失的代表性人物。

而印度政府没有处理好的也不仅仅是拉詹这样的精英,印度有8亿多青壮年劳动力,许多西方国家对印度依靠劳动力实现经济崛起、制衡中国翘首以待,但事实是如此巨量的劳动力资源却无法带动印度经济增长。

那么,印度经济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印度的劳动力、经济与政府间有些怎样的联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的早期经济

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的几十年中,印度一直被殖民统治,受到了英国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摧残。

这导致了印度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都处于落后状态。而独立后,印度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试图建立起一个以自主、民主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并推动经济发展。

建国后的前5年,印度的经济状况基本处于崩溃状态。由于历史原因,印度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人口多样性极大,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很大,这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条件。

而印度的财政状况更是一团糟,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降,预算赤字高达10%以上。

此外,印度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通货膨胀问题,造成了极度的物价上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民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印度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也因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难以实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实行了一项重要的改革计划,包括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加强对外贸易,促进工业化进程和鼓励农业现代化等。这些改革的实施逐渐起到了作用,使印度经济开始逐步恢复,人们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私人投资者。

此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物价和通货膨胀,以缓解民生问题。这些措施最终奏效,印度的经济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印度还面临着其他一些困难。比如,印度的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上仍然依赖于进口和援助,同时遭受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政府改革措施的执行也遇到了困难,政府官员和官僚机构的效率低下、腐败问题也使许多计划和政策难以实施。

50年代是印度这个国家从苦苦维系向平稳发展迈进的关键10年,印度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缓慢。

此前该国的经济基本上是以国有化、计划经济为主体,并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5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开始改变这一模式,推行出口多元化政策,此举促进了出口的增加,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贫困和人口过剩这两个问题上,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如土地改革、投资农村等,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为了缩小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差距,印度的政府提出了“绿色革命”的计划,鼓励农民使用新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增加财富和就业机会。

实事求是地讲,建国初期的印度政府是重视经济建设的,这一系列政策虽然没有全部达到预期效果,但也为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至1960年前后,印度完成了建国初期的布局,这时印度人均GDP都处于80美元左右的水平。

但当今的状况如我们所知,印度却还在原地踏步。2022年印度经济总量只有3.39万亿美元。

这又是为什么呢?

半吊子改革

印度人自认为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他们实行的“社会主义”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大相径庭,但印度宪法里第一句话就将印度定性为“非宗教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

当然,印度的国家政策中也不乏社会主义元素,比如计划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印度的经济增速开始下降,同时国内的经济问题也逐渐加剧,如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贫困率等。

随着国内的经济问题不断恶化,在政治、经济层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但印度政府却仍在执着于权力。1975年,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突然宣布印度处于紧急状态,为期两年。

在这两年中,印度政府借用新闻审查制度打击反对声音,无数反对派政客、媒体人,乃至无辜的民众身陷囹圄。

而印度在经历了“紧急状态”后,政府再也抑制不住质疑的声音,律师、政客、媒体人开始声讨政府的暴行,这个国家刚刚有了一丝改革的迹象。

在1985年,印度才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旨在提高生产力、吸引外资和改善基础设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奏效,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也开始逐渐上升。

1986年和1991年,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两名时任总理接连遇刺身亡。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而拉吉夫·甘地则是英迪拉的长子。

到拉吉夫遇刺之前,印度共经历了9届政府,除了尼赫鲁-甘地家族的这祖孙三人,没有一任总理能够执政超过两年半,足以见得90年代以前的印度政治生态。

1991年至1992年,新当选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和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推出了一套全面的经济改革方案,这也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人有句古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改革浪潮涌起到政策落实,印度用了16年,印度人的犹豫不决足以将他们自己推入绝境。

那印度具体进行了哪些改革呢?

印度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一个政策措施就是放宽工业政策。

在之前的时期,印度实行的是一种高度保护主义和国有化的政策,对外来企业的进入限制非常严格。但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印度政府开始放松对外来企业的限制,大力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市场。

例如,政府放宽了外资投资的限制,允许外国公司在印度设立独资企业或与印度公司进行合资,同时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的工业许可证限制。

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印度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其中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减少进口关税、取消外汇管制、扩大出口补贴、取消价格管制等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吸引外资进入印度市场,还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在金融政策方面,印度政府同样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其中包括允许外国银行在印度设立分支机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

对外贸易也是改革的重要一环,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出口许可证、减少海关审批程序、加强海关管理等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增加印度的出口,并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为了支持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例如,政府在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等领域增加了投资,并鼓励外资进入这些领域。

这一系列政策看似美好,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印度的经济发展,但由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存在问题,导致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没有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广大的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城市的扩张过程中也存在着贫困化和失业的问题。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习惯也面临了改变和冲击,旧有的社会矛盾没有缓解,新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印度的经济结构也没有在改革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服务业和技术产业过于依赖,而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使得印度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威胁,也限制了印度经济的潜力。

除此之外,严重的腐败和低下的行政效率也使得改革的每一步都缓慢而艰难,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印度经济即使在改革之后也是一路磕磕绊绊,最低时只有3%,最高时仅仅8.8%。

超过经济能力的政治野心

由于共同的被殖民经历,中印建国之初,双方还是经历过一段和谐相处的时光的。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第二个承认新中国主权、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4年,尼赫鲁率先提出“不结盟”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基础便是周恩来在处理两国边境争议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但在当年周恩来结束印度之旅后,印度政府就开始指派军队蚕食边境领土。

1962年,随着尼赫鲁叫嚣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双方的边境争端还是演变成了战争。这一战解放军兵锋直指新德里,印度自负的军队受到了重创,经济也遭到了严重打击。

自此以后,印度人对中国的敌视不亚于他们的宿敌巴基斯坦。

1988年,随着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两国关系曾一度破冰。可好景不长,1998年印度进行核爆试验时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再次将两国关系推向深渊。

政治上的对立必然伴随经济上的对抗,自8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领域对中国的敌视尤为激烈。

在许多国家看来,中国之所以实现经济腾飞,靠的无非是人口红利。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反倒是印度仍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按照目前两国的人口增长速度,2023年4月中旬印度就已经取代中国成为了人口第一大国。

而印度的人口结构也对经济更为有利。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印度的人口是“正三角形”结构,也就是年轻人多,老人少。

印度的劳动力平均年龄是27岁,在印度的14.1亿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有足足8亿。

但这8亿劳动力却并没有给印度经济注入活力,反而成了印度社会的负担。

根据印度政府发布的数据,印度的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其中青年失业率尤为突出。失业率高峰期甚至达到了12%左右。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物流成本较高,制约了经济发展。

其次,印度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对僵化。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不同,印度在政治上较为保守,政府干预相对较多。这导致了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和监管,可能使得资源分配不充分、效率低下。

30年前,僵化的政府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推进;30年后,印度人对它依旧束手无策。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10年至2022年,中国的GDP总量从6.1万亿美元增长到了16.8万亿美元,而印度的GDP总量则从1.4万亿美元增长到了3.4万亿美元。

印度仍无法在经济规模上超过中国,差距越来越大。

今年印度在国际政治上可谓风光无限,同时成为了G20与上合组织的轮值主席国。于是印度政府又开始动起了心思,把G20峰会的举办地之一设置在争议地区克什米尔。

对此,中国的回应直截了当:不去。

一个国家的实力是要有经济作为基础的,仅凭一个风水轮流转的主席国身份,印度想要谋得利益,只能让其他国家嗤之以鼻。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参考资料:

李俊强.莫迪与印度的“改革开放”[J].祖国,2017,(7).

钱克锦.遇刺身亡的亚洲领导人[J].领导文萃,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