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600字,需要10分钟阅读完毕。

上一篇文章《绩效管理的起点—战略解码》中,我们讨论了如何将宏观的、远期的战略解码为具体的、近期的年度绩效目标与任务。这一篇中,我们来聊一聊在制定具体的年度绩效时经常碰到的一个困惑:我们需要定的是目标(Objective),还是指标(KPI)?或者进一步来讲,我们需要定的应该是定性的、描述性的目标,还是量化的、刚性的指标?

二者之间的争议由来已久,尤其是进入到VUCA时代以来,无数人批判KPI,认为过于刚性的KPI会导致员工只关注被考核的指标而不关注真正的业绩,会导致不良的唯KPI文化。因而很多企业毫不犹豫的抛弃了KPI,甚至转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没有KPI。但从实践的角度看,实际上大多数企业都很难完全抛弃KPI,原因很简单,没有KPI了如何衡量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这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那些抛弃了KPI的企业,要么是因为坐在风口上,行业的自然增长率已经拉着所有人在狂奔,KPI都赶不上企业的增长;要么是企业文化非常优秀,员工都能不用扬鞭自奋蹄,干部都能实事求是、秉公评价。

其实,问题并不是目标与指标究竟应该选谁,这二者并不是矛盾的,是黑白两端、完全对立。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二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让我们回顾KPI的概念和本质。KPI,即英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关键绩效指标”。它的核心,并不在于指标,而是关键。让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中,抓住和聚焦关键的若干项目,关注最关键的领域,从而避免跑偏。指标、量化,都只是工具,是一种选择来衡量和描述关键业绩领域的工具。而大多数对KPI的批判,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理解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 / Austin Distel

常见的错意之一:只关注了量化,忽视了重点是衡量。过度量化,会导致管理过于繁琐,管理成本增加。其实,对指标量化的重点应该放在便于衡量,而不是一定要量化。原则上,能用一个数据来衡量的,不要用比率、变化率这种需要两个乃至更多数据的指标,比如“差错次数”就会比“差错率”少一个数据需要收集,也少一步计算。最优的方式是将考核的指标和所需数据与企业日常经营所需报表、数据、表单等结合起来,而不需要单独收集绩效数据。

常见的错误之二:只关注了列入KPI的指标,而忽视了选择该项KPI的根本原因。打个比方,指标是我们开车时需要掌握的速度、油量、每分钟转速、水温、机油界面等等,而选择关注速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在2个小时以内赶到A地会见客户。当我们在关注KPI的同时,还能不忘“初心”,自然就不会犯“唯KPI”的错误,不至于僵化的只要求保持不低于120KM的时速,而忽视了高速公路因为交通事故封闭的客观环境变化,对转而乘坐高铁的做法不加考虑。最后出现按照汽车时速考核员工得分不合格,但对实际上员工通过乘坐高铁很圆满的完成任务的事实视而不见。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应该定目标还是指标,而是应该遵循如下的几项原则:

第一,聚焦关键领域。企业的资源有限,员工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一家公司必须在日常经营中聚焦关键的市场、环节和客户;

第二,明确描述我们在关键领域希望达成的目标。这种描述可以是量化的(例如市场占有率增长10个百分点),也可以是定性的(例如我们在区域市场上成为领先者)。但这种描述需要公司上上下下都清晰,且理解一致。

第三,尽量使用领先的指标,而不是滞后的指标。滞后的指标往往是一个财年结束后的最终结果,到此时万事皆休,已经无法改变,例如收入、利润等大多数财务账面指标。领先的指标则是能够真正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决定企业在行业中竞争实力的,例如对批发业和零售业而言,周转率可能更加关键;对于软件业,日活量、ARPU等指标可能更重要。

大家有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作者/编辑:合易咨询(heyeeh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