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樊锦诗老人所作《我心归处是敦煌》,是自述,却更像一部敦煌学发展史。书中樊锦诗老师细述了敦煌大量文物流失的历史背景,也讲述了几代敦煌人用自己的智慧、辛劳不忘初心守护着敦煌的点滴。慢慢读下来,对这些文物工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而且是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他就可以面对所有困难,也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敦煌成为樊锦诗老人的归处,而敦煌也成为樊锦诗老人的人生使命。在那个条件艰苦、物质匮乏、子女教育受限的地域,这位老人仍然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爱,终其一生守护着国家文物。从锦衣玉食到只有漫天黄沙,她有过气垒,却从未想过放弃。面对特殊年代精神与身体的摧残,这些工作者们一直坚守信念为了敦煌千年文化存续、传播,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网上大篇的心灵鸡汤总是扑面而来,对我们来说是苍白无力,仅限于字面的积极乐观。而樊锦诗老人的文字,是浑厚的,有力量的,她守护敦煌的点滴可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坚韧,闭上眼睛想像一位老人静静守护着在沙漠中矗立的敦煌,似乎我们也可以坦然面对时间,面对生活。有人说,不喜欢如同死水,毫无波澜的生活,但是,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忘初心做着同一件事,做好同一件事才是一种真正的考验吧,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牢记使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樊锦诗老人说:“历史是脆弱的,因为被写到了纸上,画在了墙上,但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在当初的特殊环境下,樊锦诗老人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守护了国家文物,才让敦煌可以延续至今。反思大环境下的工作,也许我们的努力暂时不被认可,岗位不受重视,但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对自己职业的热忱与激情,知识是自己的,蓄势待发。

读这些生命有厚度的人,也让自己看看别人走过了什么样的路,吃过了什么样的苦,反观自己的时候,才不会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自怨自艾,面对质疑的时候垂头丧气。最后找到自己那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