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顾客因店员失误而拿到88元精品虾。一天后,超市老板娘却打电话联系顾客要补80多元差价或者将虾送回,奇怪的是,她不仅没有与顾客面对面协商,还理直气壮地采取了行动。
“说话讲理我跟你说!”
“你先消消气,我先问你啊,确实这个虾拿错了,是她拿错了还是咱们给她的啊?”
“别给我说这,现在你就问那虾钱付了没,她该给的钱,肯定要付钱,她还说让我爱咋地咋地。”
“你现在给不给钱?”
“人家不给啊,钱我不要了,我不要了我不要了!”
“你别激动!”
调解现场,超市老板娘神情激动地强调着,顾客拿了虾却没付足该给的钱,三个人的交流直接变成了她诉苦,记者忙着安慰,根本没有给第三个人留开口说话的机会。
只是,她们有考虑过一旁顾客的难过吗?
顾客自称杨女士,因着之前参加线上团购活动时将取货地址定在了自己楼下超市,尝试几次后发现不仅回家顺路方便去取,每次收也都很顺利,几年来她在与店员们的相处中逐渐有了较深的信任感,直到这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杨女士在某个团购平台上寻找新鲜的食材,她注意到有种河虾看起来不错,每斤5块多,价格也不算贵,便立即下单打算买来尝尝。
仅仅一天,就收到了已到货的提示信息,让杨女士直接去取,她便像往常那般到楼下超市请店员帮忙找一下。
很快,店员递给她一份保存良好的虾,杨女士看着手里的东西心中却有些疑惑,这好像跟自己在手机界面上看到的图片不太一样。
“你好,这个虾应该不是我团的那种。”
“没错,这就是你的。”
“不太像,它跟我之前看到的不一样。”杨女士坚持认为这虾不是自己买的那种,店员见状也有点怀疑,便叫来了另一个同事询问。
“这份虾就是你的。”经过两名店员一致确认,再加上收银员也让拿走,基于长久以来的信任,她也就没多想,便把虾带回家放进了冰箱里,想着明天再做。
“老婆,菜好了,快来吃饭吧!你这虾买的真不错,个头挺大,价格也合适。”老公端着香喷喷的油焖大虾从厨房走出来,说道。
然而,正当夫妻俩人准备享受美食的时候,她的电话却响了起来,接通后发现是楼下超市的店员。
“昨天你团购的虾给你拿错了,给你拿错的是88元的鸡尾香,不是你团购的5块9毛9。”

“现在我们已经做成了,怎么办?”
“那你要不把虾给我们送过来,要不给我们补差价。”
听着店员无理的要求,杨女士的好心情顿时被破坏不少,昨天问了好几次都说没错,这刚做好就又是送回去又是补差价,你们失误跟我有什么关系?她想。
可对方语气蛮横根本不给杨女士反驳的机会,见她没出声还叫来了超市老板娘,这次更是强行要求补差价,而且直接出言威胁。
“你要是不给我的话,你的视频、你的住址、你的电话我都有,然后你要想让街坊邻居都认识下你的所作所为的话,只要你觉得你不介意我更不介意。”
杨女士一听就来了气,甩下一句“你爱咋地咋地”便挂断电话,本以为那威胁只是老板娘的气话,却没想到接下来的事会让她头痛不已。
“他们直接把我的个人信息和这件事发到了29个社交群里,还用各种脏话骂我,那个晚上我一晚都没睡,邻里邻居们都在议论,还有像业主群等好几个群主都把我踢出来了,真快气晕了。”
杨女士无比委屈,明明自己没错为什么要被如此对待,她觉得必须要讨个公道回来,便找了记者来协商解决。
“虾拿错了,因为她那个虾是5块9毛9,实际拿的那个虾价值80多,中间有一定的差价。”
“确实,这中间差价她应该补,如果再不补的话可能会构成不当得利。但是您别着急,咱这个前因后果要了解清楚,是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对。”在记者的劝说下,超市老板娘终于冷静了下来,她表示只要杨女士支付掉那份虾的成本价就好,但对方之前根本不回应连电话都不接,气急了自己才会那样做。
“我怎么样子嘛,在做生意,你可以打听我这个店。”
“等于说前期你一直在跟她沟通?”
“一直沟通,你觉得要是你做生意的话,你会说不跟她沟通?直接打电话都是怎么样怎么样,就是人之常情对不对,但那一边没有意愿沟通,一天沟通未果,然后后来的时候我确实有威胁她。”这就有了超市老板娘前面威胁杨女士的那番话和做法。
最终,经过记者的调解,双方达成了共识,超市老板给杨女士道歉,杨女士则把差价补给超市。
将心比心互相理解才是最佳解决方案。超市在保证盈利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便捷服务,顾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为商家创造收入。实际流程中确实会存在一些状况,但如果他们都能够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就能够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