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上午,原住杭州文仲中医医院的孙老师(64岁,化名),是山东籍教师,退休前伏案搞教学工作,经常“刻钢板-腊纸”;退休后又学画画——画梅花(工笔画),长期“用颈”——过度“屈颈位”,导致“颈椎病”(颈髓型)。先在外院骨科接受了颈椎手术。之后,出现头晕加重、双下肢行走“笨拙”,状如“踩棉花”。坐马桶时,会有左下肢“得瑟”(痉孪),自己无法控制……

1这究竟是什么病?

孙老师最早是入住我院二病区,陈跃主任参与了她的病情会诊,她给人的突出印象是:①行走“蹒跚”,阔基步态:②带着“颈托”,颈部活动受限;③两侧巴氏征(+),无“排尿障碍”。根据陈跃主任的过往经验,定下了“脊髓型颈椎病”,给予“针刺治疗”等,疗效不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与浙大二院骨科专家联系咨询,接受了“颈椎修复术”(第2次颈椎手术) 术后返回我院,观察疗效,仍诉“头晕”,离不开“颈托”保护;行走状如“醉汉”,仍感“踩棉花”及左下肢“痉挛”, 给予神经营养剂+弥口保,收效甚微。诊断方面,医生组想到了“亚急性联合变性”(亚联病)可能。

2也曾疑及“亚联病”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简称“亚急性联合变性”(亚联病,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眷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踩棉花)、感觉性共济失调(行走笨拙)、痉挛性瘫痪(下肢痉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肢端麻木)等,常伴有贫血。

但本文患者的血中维生素B12水平正常。此时,患者内心焦虑,医生组也“压力山大",越是在这种“情景”之下,越是要“冷静”——彻底弄清诊断,以求“精准治疗”。此次,陈跃主任与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的胡兴越主任医师联系,写上便条,于“五一"节后,孙老师入住邵医神经科,经眷髓磁共振(MRI)等一系列检查与分析,最终敲定诊断:颈椎手术后遗症——颈髓受损。

3颈髓病变的“经典”症状

消息传回杭州文仲中医医院,医生组抚案反思认为这个“诊断”符合患者的患病实际,理由如下:①患者有“用颈"不当史——过度“屈颈”(长时间低头工作);②有两次“颈椎手术”史;③符合“颈髓受损”四大症状(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和周围神经异常)。这是“高位颈髓”受损的经典症状,故我们也“一口咬定”是颈髓病变,但“吃不准”是何因所致?现在回头看,本文孙老师是经历了“原发颈椎病(中央型)”→颈椎手术继发颈髓受损(二次受损)。

同为“用颈”不当,我院最近又收治了一位范奶奶(90岁,化名),由市某医院转来,主诉有发作性眩晕,伴有“颈痛”。该院专家发现其在“眩晕发作”时,有“眼球水平震颤”。因而判定其为“前庭病变”。范奶奶退休前系印刷厂职工,流水线上工作时,须长时间保持“斜颈位”(向左)。入我院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其双下肢“发硬”,伴尿失禁;行走极其困难,两下肢肌张力尤为增高,不能站稳。与上例孙老师相比,这位范奶奶尚有突出的“尿失禁”。经我院骨科专家丁主任会诊,最终被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

4临床的“精进”之道

门诊岗位难以“全程观察”;院内外不交流,会缺少“对比、反思”。为克服上述不足,我院医生组注重反馈、反思(复盘);坚持将“高价值“案例写下来,之后“补上”后记——将后续的检查结果、外院反馈信息都记录在文案的尾部(动态记录),今天已达880例,这是一笔“隐形财富”,将有力助推青年医生在业务技能上的“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