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城东坐落着一所年轻美丽的校园,从学校窗外便可见到紫金山,那就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紫金山分校。这所学校秉承“生态情智培育”的教育理念,追求教育的暖认知,尊重教师、学生的生命体验。

NO.1
顶层规划,适合“每一个”
北小紫金山分校遵循着“以爱立人,学以成人”这一工作总目标,注重“为每一个人的生长赋能”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校本培训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三纵三横,制度设置有保障
“制之有衡,行之有度”。科研机制是学校教科室管理的基石和保障,要实现有效的管理,还必须机制先行。北小紫金山分校建立“三纵三横”制度以保障各项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三纵”指校长室、教科室、教师,“三横”主要是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

在校长室、教科室的统筹管理下,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分别纵向深入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发挥教科研团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科室作为学校主抓教师发展的部门,努力协同学校其他部门,着力打造充满智慧、活力的团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生态情智,因地制宜巧规划
作为园林式校园的北小紫金山分校环境优雅宜人,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悠远。面对一个个鲜活、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学校要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让师生呈现出生命的多元与多彩。为培养出情智相伴相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有生命质感的人,北小紫金山分校以“情智共生,释放师生潜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初衷,依据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强调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3.物型润心,科研氛围俱在场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曾经说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北小紫金山分校倡导温馨、精致的生态理念,重点建设物型场域,发挥环境的润泽作用,打造了“阅·成长”工作坊,如果说培训是外在驱动,那么阅读指向的一定是内在的丰富。在“阅·成长”工作坊中,个人阅读、群体共读、学科主题阅读、核心人物领读,老师们齐聚这里动眼、动口,还动手、动脑、动心。怀着对教育、对科研的追求,读着、想着、追问着,寻找着……
同时北小紫金山分校还借助QQ群组织各学科组分别开展每周阅读交流活动,各学科组在群内分享5篇文章,学习后进行组内心得分享,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共享、共悟。


NO.2
专家引领,浸润“每一个”
教师专业学习的本质就是“从经验中学习”,专家就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盏明灯、一个航标。北小紫金山分校以青年教师规划为抓手,牵手校外专家,指导课题研发、论文、案例的撰写,培养教师研究能力;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着眼于指导教师上课,开展校内活动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科研讲座,专家请进门
结合北小紫金山分校教师的具体需求,校教科室积极提供各类专家的资源,让理念、实践与资源的具体支持能有效伴随研究过程。专家指导教师结合育人、教学实际,围绕问题展开教学与研究,强化“问题即课题”“问题即案例”的意识,大力倡导教师遇事要研究,人人有科研力。依托专家的支撑,北小紫金山分校形成争做研究型教师的浓厚氛围。通过课题研究和参与“阅·成长”工作坊、名师工作站、青年教师活动沙龙等学术团体,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青蓝结对,师徒共成长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为促进北小紫金山分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进一步提升北小紫金山分校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按年级、学科把新教师安排到各个教研组,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在集体备课、教研课等活动中跟学帮教。学校对师徒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鼓励新教师向师傅学习请教,汲取教育经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不断跟进了解各学科师徒结对的开展情况,适时监测师徒结对的帮扶成效。


NO.3
梯队建设,发展“每一个”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深入研究、积极挖掘、力求突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启智”新师班、“励智”青年班、“明智”骨干班的教师梯队,对每位教师因材施教,制定特色成长目标不断为其成长搭建“脚手架”。
1.“启智”职初,角色适应
“启智”职初班主要针对刚刚离开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新教师朝气蓬勃,充满工作热情,但他们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教学能力往往还达不到教师岗位的要求。因此,“启智”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年轻教师转变角色,度过适应期,快速走上讲台并站稳讲台。
在新教师跟岗实习期间,学校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并针对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按照“一人一策”的方案进行“一对一”指导,着重在新课标解读、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教材分析、学情把握、听评课、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悉心指导。实习结束,新教师进行汇报课展示,各教研组、指导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帮助新教师答疑解惑,在思悟中成长。


2.“励智”青年,深化内功
当新教师经过了努力摸索阶段,度过适应期后,通过考核就可以进入提高班。“励智”提高班的作用是培养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能够娴熟地管理班级的合格教师。
第一,基本功训练。为了加速教师成长,学校专门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立了“青椒成长园地”,旨在通过书法训练、专家指导课、论文磨文培训、同校优秀教师论文经验分享等教科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扎实基本功、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青年教师在培训中汲取精华,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读书分享。为鼓励教师参与读书、写作,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学校特进行“悦读悦分享”系列活动,教师们不断汲取着教育教学的新知识,以源头活水达教育教学的澄澈清明。



第三,赛事锻造。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定期开展“紫金杯”赛课、微课比赛、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以赛促研。通过赛课为青年教师提供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风采的舞台,共同探索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学校召开动员大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省市论文、案例评比。在江苏省“行知杯”、江苏省“蓝天杯”、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南京市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等比赛,北小紫金山分校多篇论文获省、市、区成果奖。







3.“明智”骨干,重心明晰
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培养后,部分教师已经展露出个人特质,并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意向和研究能力。因此,“明智”骨干班侧重于助推优秀教师的快速成熟。
第一,推荐优师,登台亮相。为顺应教师成长的步伐,当新教师已经在教学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后,学校尝试拓宽思路,引领教师成长。通过积极推荐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在区市上公开课,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宽舞台。



第二,研究课题,鼓励撰写。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之中,实现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这个时期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成为优秀的教育者,还要努力成为出类拔萃的科研者。
NO.4
科教相融,推动“每一个”
教而不研则浅、学而不研则枯。教研、科研双线并行是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北小紫金山分校教科室坚持科研工作“为课改实践服务,为提高质量服务、为提高师生素质服务”的思想,努力在全校大力营造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使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有机统一,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课题引领,育人润心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北小紫金山分校在玄武区教科所的统筹引领下,有序开始了第一次规划课题的申报。在校级领导和一帮年轻教师的不断摸索中,北小紫金山分校引领性课题《以劳育人理念下城市小学“微型生态农场”课程的开发》立项南京市重点规划课题,《教育信息化2.0视野下小学综合学科分层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和《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微课题设计的实践研究》立项南京市玄武区“十四五”规划课题,此外,北小紫金山分校还立项区域子课题和党建课题各一项。
市、区级个人课题方面,老师们也毫不松懈,有四位年轻教师市级个人课题成功立项,三位教师区级个人课题立项,建校短短四年,北小紫金山分校已有个人课题11项。教科室实时跟踪相关教师进行过程性材料上传的工作并给予指导。


2.扎根课堂,落地生花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深耕教材,深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给学生带来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并基于实践研究的落地,依托教师成长组织开展各类评比(基本功、赛课、微课),搭建平台帮助教师及时将实践研究转化为成果。顺应课改,课堂实战。当青年教师逐渐走向成熟,就可以发挥改革、探索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课堂形式变革。如数学教研组以《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微课题设计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有序开展微课题在课堂实践中的探索,鼓励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深入研究,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NO.5
未来已来,启航“每一个”
“十四五”规划课题的钟声再次响起,这次,我们昂首阔步,逐梦前行。我们坚信在生态情智培育的教育理念下,尊重校园中“每一个”的成长规律,发展“每一个”的生发潜能,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中汲取营养,努力进取。北小紫金山分校的“每一个”都将继续披荆斩棘,逐梦飞翔!

拟稿:单春池
审稿:陈克俊、李丽、魏俊晨
审核:张恒柱
发布:徐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