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情不好的时候,意味着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的藏品,这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不是好事吗?可大家都在抱怨,东西难卖了,不敢再买了。

当价格被爆炒的时候,难道不是商家囤货趁机开始收割了吗?可大家却开始买得起劲,都在争相哄抢,生怕错过风口吃不到肉。

可见,所谓的“收藏文化,沉淀知识”是多么虚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问题在于对大部分泉友来说,钱币收藏:升值是一码事,变现又是另一码事。就像一位泉友手上一枚顺治满汉原,一看到涨价立马在闲鱼860元卖掉,然后发现某微拍达到1150元,又看到某专场拍到1900元,摇头晃脑连称后悔。

有啥好后悔的,你对渠道的把握能力就这么点,那你的“能力”就值860元。

一枚钱币,在不同的人手里能发挥不同的价值,顶级拍卖行还能把大珍拍到几百上千万呢,你能进得去吗?不花重金进圈子也只能干巴巴的望着。

宋 “真武去邪”花钱

收藏钱币先学习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看似是一句“废话”,因为现在直接去评级、看直播、上网搜资料就能办成。但很少有人知道,学习文化的目的不仅在于练眼力打基础,还在于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感悟、人脉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千万别和那些富裕的大藏家比,人家含着金汤匙长大,用钱就能砸进圈子吸引人脉。像民国时期的罗伯昭、方药雨等大家,他们是钱币收藏的开拓者,本身就是家财万贯,妥妥的富二代,却一掷千金浸淫于玩钱的“旁门左道”,对家族事业一点也不上心。

靠“贪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人敬仰的大师,因为他们玩得起!

说个更极端的,去年听说一位土豪,花几十万买了一枚宋代非常罕见的“真武去邪”花钱,原因很离谱:鼻炎久治不愈,很是烦躁,就随便买一枚钱币来“驱邪”。你说这叫什么道理?有钱人就是这么没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玩钱币并不是必须要玩圈子,毕竟现在网络发达,单打独斗也能闯出一片天。但怎么说呢,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有限,能找到一个合群的圈子,往往事半功倍。

我玩了一段时间才想起来要加些微信群,便到处找人拉自己进群,当时加了几十个群,却发现大部分都发图卖货不交流,甚至还有些群都是托,骗人的,完全没用。

好不容易加个讨论经验的群,自己经常插不上嘴,说几句话都没人鸟我,因为我当时还是纯菜鸟,跟别人沟通不起来,只会发一些垃圾钱币问这问那,哪个老师傅会有闲工夫从零开始教授一个新人呢?没过多久就被踢了。

政和通宝文政阔和

自己能力跟不上,为了一枚乾隆通宝、崇宁通宝和别人争论那几块钱的高低,或者在网上看到哪种钱币很值钱,天天照着图片“碰瓷”,感觉自己的钱币也长得差不多,从格局上就已经输了。没有格局的玩家,自然也形不成“圈子”,就成了乌合之众。

咋办呢?下功夫呗。打了很久的基础,苦练了很久的实战能力,嘴巴不那么笨了,终于在一次交流会上,和别的老藏家言谈甚欢,人家把我拉到一个群里,大家说一句欢迎,我就知道努力没有白费。

真正和别人交流起来我才知道,原来玩钱币不仅仅是买进卖出那么简单,有人喜欢状态,有人喜欢原味,有人喜欢五花八门的包浆。哪个平台出现了好钱,哪个微拍托价炒作,哪位泉友要出让珍藏多年的精品,有了更多的信息渠道,踩坑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有次只花了10块钱淘到一枚政和文政阔和,刚好一位群友想收藏一枚,然后400元卖给了他(现在涨了很多)。研究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想搜集一些品种,这无关行情涨跌,喜欢就买,缘分到了就卖,就这么顺其自然,不用刻意。

普通泉友不是富豪,人家买一枚大名誉品和你吃饭看电影一样简单,根本不在乎那点小钱。也不是泉商,人家是靠这个吃饭的,身上背着几十上百万的贷款压力,所以需要不停的倒买倒卖,宣传行情才有利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坑兮漏所依,漏兮坑所伏!出类拔萃的从来不是钱币本身,而是你拥有发现它并发挥它价值的能力,以藏会友,将心比心,你对钱币什么态度,所遇到的也必然是同样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