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海涛
对于一个久居外地的游子,长时间在他乡奔波,虽然见过无数的风景,品尝过许多的地方特色美食,然而最让我挂怀的还是家乡的那一碗面。
青少年时期在家乡求学,从小养成的那种对烩面无比依恋的情结,至今仍渗透在骨子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家乡的县城度过了高中时代,过往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困苦,至今仍记忆犹心。
可以说,支撑我读完高中并顺利升学的,也有家乡烩面的一份功劳。
那时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能吃上一口烩面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呀!是烩面激发了我的学习欲望,只有苦读、再苦读,将来才会有经济能力能够经常吃到烩面。现在想想,这个想法是多么可笑呀。
在学校每两周或者一个月才放假一天,没有双休日,周六是继续按课表上课的。放学后,我和同学们像成群结队的燕子,急不可耐地飞出校园,直奔烩面馆。
大街旁,潘河边,老汽车站等各处的烩面馆都撒满了学生娃。大家吃完一碗烩面,心满意足地离开,现在看来,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呀。
记得读高二时,在一个冬天下雪的夜晚,放学回到寝室,烩面再一次勾出了我的馋虫。两三同学一拍即合,冒着违反校规的危险,骗过学校门卫,顶着风雪,来到潘河边一个用塑料薄膜和石棉瓦搭起的简陋的棚子,叫醒已经睡下的烩面老板,开火,下面!
我们整了三大碗烩面,倒尽余半碗的辣椒油,狠狠地嚼着大蒜,就着红油油的面汤和面片儿,一口气干完。直吃得酣畅淋漓,嘴角发麻,头顶上也仿佛有袅袅的仙气盘旋。我们打着饱嗝,束紧衣服,又一头扎进暴风雪里了。






后来参加工作,常常奔波于燕赵大地,流连于京圈。工作之余应酬不断,多涉足京城饭馆:京西宾馆、丰泽园、河南大厦等大饭店也去过一二,全聚德、便宜坊、前门、簋街、牛街等地也常常光顾。
京城小吃也大都吃遍,烤鸭、炸酱面、驴打滚、豌豆黄、艾窝窝、豆汁、炒肝、卤煮、焦圈、灌肠等等。知名的,不知名的,品类繁多,味道各异。唉,可我每次吃过,总感觉到味蕾中缺了些什么。
对!就是烩面!饱含着家乡味道的烩面!我常常想,如果能在北京吃上一口家乡的烩面该是多么幸福啊。
后来,对烩面的思念终于转化成了现实。在北京丰台,一位来自河南方城的师傅开了家理想烩面馆,每到饭点,店内人头攒动,领号占位,方能领略到烩面的风采。
烩面馆开在京城,需要照顾南来北往食客的不同口味,于是杂糅了各个地方的面食风味,追求大众化,但它实在少了方城烩面里原汁原味的纯真……
最令人激动的还是亲朋好友一起自驾回方城老家的日子。每当日期敲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到家第一站——烩面!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心也随着驰往故乡。北京、石家庄、邢台、新乡……每过一站,熟悉的味道就又近了一点。
路上大家畅想着吃烩面的场景,车内仿佛弥漫着烩面汤的芳香,忍不住哈喇子都流了出来,趁人不注意,偷偷地用手帕纸抿抿嘴角。
既到了郑州,稍事休息。郑州烩面有代表性的几家一律都配有海带丝、鹌鹑蛋,各种大杂烩,无论是食材还是味道都与家乡烩面千差万别。再忍两个多小时吧。
车子直发方城,下了高速直奔烩面故事烩面馆。烩面馆内乌泱泱的一大片食客,嘈杂而又温馨。我们急不可耐地点菜,切羊肉,下烩面。
菜肴还是老两样,香菜拌羊肉,卤煮豆腐皮儿,有时也上点蒸菜,配着凉黄瓜、花生米,这几道菜简直是烩面绝配,火速光盘后,高喊“再来一盘”!
在家乡的日子,亲朋好友常约在一起吃饭,不用说就去烩面馆。烩面故事、正宗烩面、理想烩面、长江烩面、明发烩面、小建烩面,潘河桥头的生炝烩面等等,大小馆子几乎被我们吃了个遍。
由于老家的酒文化内涵丰富,大家每期必醉,因此在开席前,我会率先驻足在烩面灶前,欣赏师傅们扯面的“绝技”。
灶台上一排又一排的大碗摆放得井井有条,在氤氲升腾的雾气里,戴着白帽的烩面师傅,处在白雾缭绕的仙境里,像那年冬天年少的我一般。
他们挥动着双臂,面片随着上下翻动,化成一条条银线飞落在咕咕翻滚的锅里。像天女散花,又似霓裳羽衣,看得人眼花缭乱。欣赏烩面师傅的“表演”,好一种无法言状的愉悦!
喝酒前,我先来一碗下一张面片的烩面,配上原汁原味的臊子汤。因为喝了酒后,地道的烩面味道就感觉不到了。
一碗鲜亮的烩面端上来。白花花的面汤间浮动着如玉的面片,几叶青菜作点缀,好似过江之鲫在青苔间漫游,如诗如画。辣椒油慢慢地向碗边散开,晶亮晶亮地漂浮在面汤之上,惹人心醉,我就着碗边大口吸吮半圈,再细细回顾其中妙不可言的美味。
常言道,下车饺子上车面,离开家乡之际,一定要去喝一碗烩面,然后带着沉甸甸的依恋,顺利起程。
迎来送往的是烩面,还是烩面。
那是一种久违的思念,是淡淡的乡愁,更是游子心中的家乡情结。
*作者︱王海涛:方城中学教师,柳动春铃13703457645。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id:qyyjtcq」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