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旅游旺季,浙江汪精卫故居迎来了不少游客。人们对于汪精卫,都怀着鄙夷的态度,看到门前汪精卫夫妇俩的跪像,大家都露出嫌恶的表情。

但有一个游客却始终沉默着,看到汪精卫夫妇俩的跪像,这游客更是两眼含泪。

真是怪事一桩,难道还有人同情汪精卫这个大汉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青年

其实,这表现“古怪”的游客,正是汪精卫和陈璧君的小儿子汪文悌。

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国外,直到2005年,一把年纪的他才鼓起勇气,故地重游。

汪精卫是彻头彻尾的汉奸,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无法容忍汪精卫当卖国求荣的行径。

但是,作为儿子,汪文悌对于父亲的看法,比别人更为复杂。

此时此刻,汪精卫已经死去很久,对于父亲的汉奸行为,汪文悌其实心知肚明。而且,他自幼享受的荣华富贵,正是从父亲的卖国行为里得到的。

想到这些,汪文悌倍感痛苦。

站在父母亲的跪像之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汪文悌沉默了许久。

后面陪同汪文悌而来的工作人员心中有些疑虑,看到此情此景,汪文悌到底会做什么?

但最后,汪文悌只是含泪讲了一句话:“做错了事情,就要接受惩罚!”

多年之后,汪文悌终于可以理智的看待父亲当年的所作所为。当汉奸、卖国,这些事情是永远无法原谅的,即便是亲生儿子,也没有资格为汪精卫开脱。

汪精卫年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他将来会变成一个汉奸,他幼年读书的时候,人们给他的评价是聪明,但优柔寡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和汪精卫的家庭背景有关,他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从小读着四书五经,接受的是严苛的封建教育,性格自然不突出。

可是,时代的巨变改变了一切。当汪精卫渐渐长大,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外国的思潮不断冲击,汪精卫也得到了前往日本留学的好机会。

1905年,汪精卫遇到了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思想对于年轻的汪精卫产生了很大的震撼,从此之后,汪精卫决定投身革命。

接下来,他做了许多大事,加入同盟会、出任《民报》主编。

当然,最令人震惊的还是1910年的刺杀摄政王事件。

作为刺杀计划的执行人,汪精卫在刺杀失败后被清政府关押。

当时他还有满腔热血,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

可多年过后,这句诗成了对汪精卫最为深刻的讽刺。

原本汪精卫被判了终身监禁,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清政府灭亡了,汪精卫也在袁世凯等人的努力下获释。

出狱之后,汪精卫一下子风光无限,成了人们敬仰的“反清斗士”、“革命英雄”。

在新诞生的民国,汪精卫简直如鱼得水。

为了局势稳定,同时也为了报答袁世凯的救命之恩,汪精卫对于让袁世凯成为大总统的事情十分积极。

但他恐怕想不到,袁世凯刚一上位,便想要复辟,他作为同盟会的元老,也成了袁世凯针对的对象。

利欲熏心

为了保平安,汪精卫只能带着一家人以留学的名义前往法国。

一走许多年,直到护法运动期间才回来。

当然,这不是汪精卫第一次为了避祸躲到国外。

总之,这一次回国,汪精卫的地位大大提高。孙中山对他非常重视,让他接手了很多重要事务,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逐渐被视为孙中山的接班人。

但在人们没注意的时候,汪精卫的野心也在滋长。越来越大的权力让汪精卫尝到了甜头,他希望自己能够青云直上,同时,他性格之中的缺陷也在逐渐暴露。

孙中山一去世,情况更加失控,汪精卫借着这个机会,迅速上位,以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自居。可是,他还有一个更为狡猾的对手——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精卫的位子还没有坐热,蒋介石就借着“中山舰事件”等一系列招数对他发难。

汪精卫被打的猝不及防,人们都看得出来,在这场政治斗争里,汪精卫落了下风。

无奈之下,汪精卫只能再次前往法国躲风头,他的小儿子汪文悌也是这次旅法期间出发的。

不过,汪文悌出生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汪精卫不会轻易死心,虽然去了法国,但他还是频频返回中国,另立政府,和蒋介石分庭抗礼。

但他还是斗不过蒋介石,这让汪精卫的情绪愈发不稳定,就连年幼的汪文悌也能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氛围。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全国上下谴责声一片,汪精卫作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之一,自然也遭到不少批评。但是,这没能让汪精卫知耻而后勇,反而让他走入了更深的歧途。

日本侵略者来势汹汹,中国人民希望能够收复失地,抗击侵略。

但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却不约而同地对民众的愤怒视而不见。

这两个对手,本质上都是自私的人。对他们而言,抗战并不是最重要的,保住自己的权势才是最重要的。

国难当头,汪精卫竟然决定对日本卑躬屈膝,用耻辱换来和平。

对于自己的选择,汪精卫还说了许多大道理:“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汪精卫坚定地认为,中国绝无可能战胜日本,大战还没有开始,汪精卫就充分暴露了自己的软弱。

所以,后来汪精卫投靠日本,属于意料之内。

他对列强怀有一种无端的恐惧,当时刺杀摄政王的勇气早就荡然无存。

对日本人低头,当然换不来永久的和平。日本人是贪婪的,他们的目标是整个亚洲,所以,汪精卫的妥协,换来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

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1935年签署的《何梅协定》,汪精卫毫不犹豫地把华北主权出卖给日本人。

《何梅协定》一出,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候,人们对于汪精卫不再抱有幻想,他所做的一切,已经足以让他遗臭万年。

很多人都认为,不能再任由汪精卫胡作非为。

1935年11月,汪精卫遭遇了刺杀。

但很可惜,子弹虽然击中了汪精卫,却没有当场要了他的命。

汪精卫被紧急送到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发现汪精卫虽然保住性命,可子弹已经嵌入骨头,根本无法取出,汪精卫只能带着这颗子弹过一辈子。

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颗子弹带给了汪精卫多年的后遗症折磨。

最后,汪精卫还是死于子弹导致的铅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国求荣

这都是后话了,汪精卫中弹时,汪文悌七岁。

他虽然年幼,可是,因为有一个地位不凡的父亲,他的生活十分优越。

然而,在锦衣玉食之中,汪文悌却也时不时产生疑惑。

汪文悌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他每次出门,都能看到遍地流民,家中频繁出现的日本人,也让他觉得十分不安。

最让他不理解地,自然是父亲,在幼年汪文悌的眼中,他的父亲是一个胆怯、惯于妥协的人。即便汪精卫地位如此之高,可日本人派来的使节总是让他焦虑不安。

自然,让汪精卫焦虑的不是日本人带来的不平等条约,他更害怕的是日本人真的打过来。

所以,只要日本人还愿意对他“保持友好”,他能签署无限的不平等条约。

1937年,抗战已经全面爆发,但汪精卫依旧没有醒悟。

他更加害怕了,日本人闪电一般的攻势,让汪精卫担忧自己迟早要变成日本人的阶下囚。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汪精卫拿出的方案,依旧是“妥协”二字。

民怨沸腾之际,汪精卫竟然出来发表了这样一番惊人言论:

“我们收拾时局要从大处着想。从远处着想。这次中日条约的签订,不是计较一时的便利,不是计较一事的便宜,而是从中日两国永久亲睦,东亚永久和平着想。至于东北四省,本来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然自九一八以至现在,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中,事实之推移,是人所共见的。”

此时,汪精卫已经彻底的倒向日本,甚至希望完全同意日本人拿出来的所谓“停战协定”。

而陈璧君的态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本,陈璧君和汪精卫都是革命青年出身,可如今面对日本人,陈璧君为了讨好,公然说出:“东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国的地方”这种鬼话。

夫妻俩这样的态度,让日本非常满意。

但中国可遭了殃,汪精卫的连番出卖,对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严重损害。

1938年,汪精卫发表“艳电”,彻底沦为日本人的傀儡,也让全国上下的民众对他彻底失望了。

可汪精卫做了投降之举,还想保住名声,他屡次发表声明,说自己的行动,不过是“曲线救国”、“无奈之举”。

自己说了不算,他还各处收买报纸,为自己鼓吹。

但是,到了这一刻,大家已经懒得理会他的辩解。对汪精卫自己来说,民众的支持也并不重要,他只要巴结住日本这个靠山,便万事大吉。

与此同时,汪精卫也不忘给自己找个接班人,好让自家的荣华富贵可以代代相传。

可是,让汪精卫失望的是,他的几个孩子,都对他的投降主义十分不满。

汪精卫的大女儿汪文惺,最先和父亲决裂了。汪精卫卖国,可他的女儿眼看民族危亡,便开始支援地下抗战工作,后来,二女儿也跟着大姐一起参与抗日救亡。

孩子们的“叛逆”让汪精卫十分失望,所以,他把目光放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

汪精卫有的是资源,虽然汪文悌还是个小孩子,但汪精卫给他弄来了军校的名额,甚至还把汪文悌安排进了政府工作。

大儿子更是直接成为了政府的军需部长,整个政府被汪精卫控制了。

但是,他也得意不了多久了。

日本人真的被打败了,这是汪精卫当初怎么也没想到的事情,眼看局势不妙,汪精卫赶紧跑到了日本,希望能够逃过一劫。

但是,到了日本没多久,汪精卫的病情恶化了,当年留在身体里的那颗子弹,日夜折磨着他。痛苦万分的汪精卫知道自己没有几天日子了,只能仓促的安排后事。

此时的汪家,一片凄风苦雨的氛围,就连年少的汪文悌都明白,自己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因为两个姐姐的缘故,汪文悌对于父亲的所作所为,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

但是,他又继承了父亲软弱妥协的性格,不能彻底和父亲决裂。

遗臭万年

而这份软弱妥协也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日本投降之后,汪精卫一家人都沦为阶下囚。

当然,汪精卫本人除外,那时候他已经死在日本了。

这样一个大汉奸没有接受人民的审判,实在是便宜了他。

站在法庭上,汪文悌战战兢兢,大脑早就一片空白了,面对愤怒的民众,汪文悌不知道该如何辩驳。

他的确大错特错,他们一家人的荣华富贵,都建立在整个国家的痛苦之上。

原本,汪文悌要被判刑的,但是他还算幸运,因为他毕竟年纪还小,汪精卫卖国的事情,他基本没有参与,而且他认罪态度不错。最终,法庭还是选择宽大处理,将他释放了。

这可真是劫后余生,但汪文悌却高兴不起来。

他的母亲罪孽深重,是绝对得不到宽宥的,他自己则是无处可去。

最后,汪文悌只能离开大陆,前往香港。作为汪精卫的儿子,他觉得到哪里都抬不起头。

但这总算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他本身就不喜欢政治,如今更是不敢再提,他进入香港的高校,开始学习建筑。

这个决定让他过上了平静的日子。

作为一个桥梁建筑师,他是成功的,他的作品在业内很受欢迎。

人到中年,汪文悌又移民美国,当时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对于自己的父母,他很少提起,因为他始终不知道如何面对父亲不光彩的历史。

他没有回国的勇气,因为汪精卫背负着深重的罪孽,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原谅他。

直到2005年,已经成为知名建筑师和商人的汪文悌,意外和中国大陆方面谈成了合作,虽然知道汪文悌的身世,但新中国政府表现的非常宽容。

汪精卫是罪人,但是他的罪名和汪文悌无关,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民其实一向都是很宽容的,人们并不反对让汪文悌回国看看。

这份宽容让汪文悌意外,也让他更加的愧疚。

最终,他还是决定直面问题,回到国内去看一看。

他的第一站,就是父亲的故乡浙江,其实他从未来过这里,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汪精卫已经飞黄腾达了,自然不用再住在旧宅子里。

但汪精卫最后连落叶归根也没有做到,这也是他背叛国家的惩罚。

汪精卫的儿子站在父亲的老家,思绪万千。

这里虽然是汪精卫的故乡,可是,汪精卫是家乡的耻辱。

他永远也无法还清自己欠下的债,两尊跪像,就是人们送给他们这对汉奸夫妻最坦诚的评价。

汪文悌说的不错,做错了事情,是要受惩罚的。

参考资料:

闻少华《汪精卫传》

蒋永敬《汪精卫的“恐共”与“投日”》

刘华明《汪精卫叛国出逃探微》